荞麦

“去年,我家种了6亩金荞麦,光是卖杆杆就收入了6000多元,金荞麦留在地里续生,今年的杆杆起码卖1万块钱,加上续生的金荞麦,要搞几叠票子呢!”5月21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下路镇天泉村先锋组年过花甲的马兹祥,望着长得绿油油的金荞麦高兴地说,这得感谢袁老板给了他们发财的机会。

他说的金荞麦杆杆,就是金荞麦长在地面上的秸秆,而他所说的袁老板就是该县金荞麦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仁贵。

“说起金荞麦秸秆变废为宝,既让老百姓增加了收入,也给合作社带来了可喜的回报,完全是‘逼’出来的。”袁仁贵拉开话闸,滔滔不绝地讲述了金荞麦秸秆变废为宝的传奇故事。

因地制宜 规模发展金荞麦

2004年3月26日,怀揣大学本科文凭的袁仁贵,毅然辞去石柱县中药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前往偏远落后的悦崃镇五岗村,发挥自身对中药材种植有着丰富经验的优势,通过反复实地调研,带领村民着手发展金荞麦。

“良田良土不种粮食种药材,完全是想得出来,我们坚决不同意!”顶着老百姓的阵阵骂声,袁仁贵反复宣传动员、政策讲解,部分村民们慢慢接受了,当年种植了50亩。

袁仁贵没有放弃,他下定决心要把这50亩金荞麦变成村民们收获的第一桶金。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2004年11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50亩金荞麦亩平纯收入2000多元,这可是在五岗村的产业发展中从未有过的收获,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

2005年,五岗村种植金荞526亩,是前一年种植面积的10倍多。村民们的忧虑彻底消失了,袁仁贵在五岗村建立了石柱县第一个金荞麦专业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与太极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随后,金荞麦加工厂也落户在了五岗村,形成了金荞麦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种植金荞麦效益越来越好,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到2010年,全县近20个乡镇种植金荞麦,种植规模发展到2万余亩。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壮大,一钱不值的金荞麦秸秆成了废品,堆码的金荞麦秸秆发出恶心的臭味,老百姓怨声载道,袁仁贵更是急得焦头烂额。

急中生智 回收秸秆加工生态饲料

望着漫山遍野堆积如山的金荞麦秸秆,听着老百姓不绝于耳的埋怨,袁仁贵一边反复思考,一边查阅有关资料。

“行了!”2010年冬的一个清晨,彻夜未眠的袁仁贵,结合近段时间收集到的大量有关信息,决定用金荞麦生产家畜饲料。

可行性怎样?市场前景如何?生产投入是多少?生产设备哪里有……一连串的问题一股脑儿摆在袁仁贵面前。

寒冬腊月,袁仁贵辗转于荣昌、成都等地,考察饲料需求,学习饲料加工及其配方。

“一直以为金荞麦只有入药的根部管用,原来荞麦浑身是宝。”考察学习回到石柱的袁仁贵说,外地有用植物秸秆加工饲料的,而金荞麦秸秆不仅可以预防生猪蓝耳病,还能提高免疫能力,提升猪肉品质,应该可以加工成饲料。

一度时期急得焦头烂额的袁仁贵,顿时豁然开朗。他拿出前几年的积蓄筹建饲料加工厂。

“为了赶在来年金荞麦播种前建好饲料加工厂,我和家人、亲戚一道,没有回老家南川过春节。”回忆当时的情景,袁仁贵有些黯然泪下。他说,不仅用光了自己的积蓄和亲戚朋友借给的钱,和他一起打拼的家人、亲戚,春节也没有买一瓶好酒喝喝,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甚至比平时的伙食还糟糕。

完美的事业需要责任心驱使,更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同心协力,多元素的有机结合,袁仁贵苦中得乐。赶在2011年金荞麦春播前,投资40余万元的饲料加工厂建成了。

“今年大家一定要把金荞麦管理好哦,采挖金荞麦前我们要统一收购秸秆,包括根须我们都要,大家的收入会增加很多的。”当年,每到一处金荞麦基地,袁仁贵都要告诉当地老百姓。

以前觉得是累赘的金荞麦秸秆、根须,“变废为宝”成为猪饲料添加剂,让村民每亩金荞麦又可多卖1000元左右,大家高兴不已。

2012年春节后,为了实实在在找到所生产的金荞麦饲料的优势,袁仁贵在三星乡承包了一个中型养猪场,免费提供不同配方的金荞麦饲料,指派专人蹲守饲养场分组试喂,建立台账,记录流程。

当年年末,袁仁贵花钱买下不同饲料喂养出来的肥猪各一头,宰杀后宴请当地老百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吃“刨猪汤”,收集食客的评价。

功夫不负苦心人。金荞麦秸秆加工饲料的路子走通了,并成功注册了“五岗”商标。

“我家种植了8亩金荞麦,在每亩金荞麦可卖3000多元药材基础上,秸秆、根须还可买8000多元,你说高兴不吗?”悦崃镇五岗村村民谭仕珍高兴地估算了一下,把这些“废品”卖掉的话,她每亩金荞麦又可多卖1000元。

种植金荞麦的老百姓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袁仁贵也尝到了更大的甜头。

“2012年以来,每天生产成功注册的‘植望’牌饲料6吨,日增收1000元左右。”袁仁贵说,最让他当初没有想到的是,因该饲料喂养出来的生猪等肉质优良,饲料供不应求。

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把全县金荞麦秸秆全部消化,唯有重新建厂,扩大产能。2014年,袁仁贵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再次投入300余万元,新建了日产150吨的全自动金荞麦饲料生产流水线,经过反复调试,于近日正式投入生产。

被“逼”得抬不起头来,袁仁贵一个大胆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除每年让老百姓可增加直接经济收入2000万元、合作社增收500万元外,还提供了近200余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