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蓝

【症状】此病主要在包心期和贮藏期发生。初期叶球外叶叶缘颜色变深,略向外卷,逐渐发展至叶缘向下呈湿润状坏死,形成黄褐至浅紫色不规则坏死斑,边缘常具有色泽较深的界限模糊的侵染带,随后病部细胞组织失水干瘪,叶肉呈纸状,最后叶缘抽缩,多片球叶至数十片球叶发病。轻病株在田间生长期症状不明显,仅收获后纵剖球叶方可见到心叶边缘坏死干腐。重病株部分外叶即表现轻度干边,外层球叶大部分坏死干腐,致整个菜球丧失食用价值。

【病因】过去许多研究认为,类似于大白菜、甘蓝的干烧心病,均系钙供应不足引起的生理病害。由于生长迅速,80%~90%球叶在此期间长成,需要大量包括钙质在内的营养物质供应和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若综合条件不宜,如天气干旱、土壤返盐,或高温,或重施氮肥等,不断增加土壤溶液浓度,相应冲淡了土壤溶液中钙的含量,而影响或阻碍钙的吸收与运输,老叶中积累的钙又不能被再利用,使叶球得不到足够的钙,引致叶球钙的供应不足而出现干烧心病害。最近有报道认为,干烧心病是由于土壤中严重缺乏活性锰所致。因为测定典型钙质土中活性锰含量相当低,多为1~10mg/kg,甚至更低,易出现干烧心病,而石灰性土壤活性锰含量很高,可达100mg/kg或更高,可满足作物对锰的需要,作物含量分析结果也说明干烧心病的菜球含锰量很低,而含钙量病健菜球无明显规律性。

由于作物生理代谢极其复杂,目前尚不能准确断定致病原因。但从田间直观调查看,紫甘蓝包心期天气高温干旱、空气湿度低、土壤干燥缺水,或地势偏高、浇水不匀,或偏施氮肥,尤其是施用尿素或硫酸铵的地块,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由于各地气象、土壤、栽培条件差异较大,防治此病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首先考虑应用以栽培为主的综合技术,即选择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平整土地,适期浇水,尤其是包心期遇高温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合理适量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在此基础上再试用补钙或补锰技术。补钙可选用0.7%有水氯化钙附加20000倍萘乙酸,在包心初期开始分次喷洒心叶,或心叶撒施专用氯化钙缓效颗粒剂。补锰可喷洒0.7%硫酸锰。

以上就是紫甘蓝烧心病的介绍了,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到农村创业--紫甘蓝频道,查看更多关于紫甘蓝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