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梅

连片的梅树,青果累累,果农正在采摘、分拣、过磅,每年,饶平县新圩等果梅种植专业镇都会呈现出这样一派丰收景象。然而,果农们的心情却和眼前的一筐筐果梅一样沉甸甸,乐不起来:因为,果梅价贱伤农的现象在许多果梅产区已持续多年。为何滞销问题一直存在?为何不能通过减产抬价等手段来调控?政府部门有何解决对策?5月10日已是果梅收成季节之末,羊城晚报记者走进饶平新圩、汤溪等镇,探寻果梅之出路。

现 状

增产就是减收

沿着省道S222线进入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沿途不时闪过连片的果梅果林。各个村口或村中墟市,都设有果梅收购摊点。在长彬村的果梅收购站里,绿油油的果梅果子堆成一座座“小山”,不断有农户用摩托车将一袋袋果梅运来,上磅称重,论斤计价;而受收购商雇佣的本村老年妇女们则负责分拣果梅。

今年是果梅丰收的“大年”,新圩镇种植的逾万亩梅林,产量预计超过40万担(即2万吨)。据当地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今年该县的果梅总产量将达到3.5万吨左右。

据新圩镇镇委书记文培洪介绍,新圩种果梅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果梅市场行情很旺,最高价曾经每斤卖到8元左右。于是,农民群起效仿,大面积种植果梅。新圩镇是饶平最早种植果梅的镇,也是目前全县五个种植果梅专业镇中最大的产区。

提到果梅丰收的话题,几乎所有受访的农户都是摇头苦笑。67岁的陈前明说,产量是增长了,但这些年来果梅的收购价一直不高,一般都是每斤七八角钱,最好的果子每斤也就1块1、1块2角钱,而雇工、肥料等各项成本都在涨。记者走访了解到,有的农户种植面积较大,近20亩的梅林一年下来约是两三万元的收入,其他只种几亩的农户,扣除成本后进入自己腰包的也就是三四千元。由于根本赚不了什么钱,当地种果梅的农户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多出外务工去了。

果农们苦闷的神情,让记者有似曾相识之感。12年前的2003年4月,正是在饶平县新圩镇,羊城晚报独家报道了新圩果农将数千斤果梅阻堵省道的“新圩果梅事件”。当年的果梅行情低迷,收购价跌至百斤果梅仅30多元,果农却还被要求交12元的特产税,不堪重负的果农于是采取了过激手段。当地政府迅速处置事件,宣布取消当年的特产税征收。

此后数年来,关于果梅丰收却价贱伤农的信息不时见诸报端。显然可见,果梅市场供大于求了,能否通过减少梅树产量、抬高梅价的手段来调控呢?对此问题农户们却连连摇头:一株梅树投资种养六七年才能开始产出,而果梅容易管理,即便不怎么料理也照样结果,砍掉太可惜了。更重要的是,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都盛产果梅,一地减产别处照样丰产,很难指望一个镇、一个县控制产量便能影响果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