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

一、大鲵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发展现状

陕西作为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由20世纪70-80年代初资源量开始大幅度减少,90年代许多地区面临濒危,到21世纪初期群众承包山溪、护林保水、办证养鲵,到2010年陕西省汉中市被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称号,至今陕西在大鲵的繁苗总量和养殖总量上占全国的60%以上。

据陕西省渔业局2011年的不完全统计,秦巴山区境内的各市县已经取得陕西省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养殖场家就多达90家。以汉中市为例,据统计,全市大鲵驯养繁殖场多达1300余处,投放大鲵养殖亲本4万余尾,2010年繁殖30余万尾,大鲵养殖户4000余户,养殖120余万尾。大鲵龙头企业66家,养殖25万余尾,全市现有大鲵存量160余万尾。

2、存在问题与建议

2.1、家底不清楚

尽管全国相关学者对大鲵展开了诸多深入的研究,但都集中在大鲵的生殖生理、遗传、人工养殖等方面,对于野生大鲵种群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的研究鲜有开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猎捕严重与生境丧失等原因,野生大鲵的栖息地开始萎缩至地下水域,因而目前对野生大鲵资源状况与种群历史动态的研究更是少有报导。

陕西省大鲵资源分布及养殖现状、种群类别了解不充分,有必要对陕西省大鲵主要分布区进行调查,从而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操作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2、“科研生产结合不紧密”观点的错误

在2000年之前,全国的大鲵繁殖没有取得批量化、规模化;当2001~2003年在陕西勉县原生态繁殖成功之后,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改进与推广使陕西汉中的大鲵繁育技术、繁殖量处于领先地位,这恰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体现。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鲵价格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之间相互所谓的保密,使得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在这一物种上的推广相对缓慢。

而那些大鲵养殖企业有幸得到有良好的技术人员或成熟技术的支撑才取得了突出的生产效益。

因此,亟待深度推行产学研结合,养殖企业保障场地、资金、生产人员,科研部门提供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成果共享。这将从根本上去除“科研生产结合不紧密” 的错误观点。

2.3、高效繁育技术推广有待加强

针对现有3种繁育模式的优缺点,不能很好的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利用,在日常管理、前期培育、适时配对、产后恢复、稚鲵的孵化等方面或者管理粗放,或者摸不清头绪,致使养殖效益不高,在突发情况面前束手无策。加之,行业间的相对封锁消息,导致交流沟通渠道不畅通。建议通过各渔政部门构架养殖户之间、养殖户与专家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培训、座谈会、信件多沟通、勤联系、提收益、降风险。

2.4、病害多

随着集约化养殖开展,大鲵疾病也日益多发,从患病种类、患病途径、潜伏时间等方面均较为棘手。特别是有些养殖户在用药方面不科学、不合理,致使疾病产生复合效应,治愈困难、扩散迅速、损失巨大。所以,针对目前疾病多发,需要应急机制,配合科学的引导,将损失降到最低,来指引挽救大鲵产业,使其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2.5、发展混乱

(1)建场密集,各养殖户间防范疏忽,河流超负荷承载,导致生境恶化,一旦疾病暴发,极易造成连锁反应,损失惨重。

(2)价格起伏跌宕,市场波动大,价格偏高,甚至养殖户之间打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养殖成本与买卖价格严重失调,养殖风险加大,不利于大鲵产业的发展。

(3)流向乱,大鲵原本有其特有的种群区域,但目前太多的增殖放流活动打破了原有的种群分布,人为扰乱了原流域的种群分布,造成种群混杂,甚至种群的消失。

(4)多头序管理,由于大鲵养殖效益高,不同的部门与同一部门不同级别的管理单位都在插手管理,使得管理渠道不顺畅,职责不清晰,因此必须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理顺管理头绪。

2.6、监管服务力度亟待加强

渔政执法力度与渔政服务水平是管理机构的双重身份,也是养殖户发展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大鲵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需要渔政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保障。特别是在技术支撑、疫病防控、销售流转等方面亟待完善。

3、发展前景

3.1、深加工产业逐步突显

大鲵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着疗效。其皮肤分泌物具有止血的效果,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深加工行业将应运而生,大鲵将作为高档美容、保健、餐饮、宠物而走向社会。

3.2、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大鲵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引导,市场经济的调控,将逐步稳定大鲵价格波动,扭转“窝里转”局面,加之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养殖方式灵活,适宜山区大面积推广,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