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

再过一个多月,浙江诸暨市大鲵驯养繁殖场的6万余娃娃鱼卵便可孵出鲵苗。至此,经过8年多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巨马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难关,人工繁殖从几千卵增加到6万余卵。

大鲵,俗称娃娃鱼,世界濒危珍稀野生两栖动物,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三亿五千万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被称为“活化石”,兼有医药、观赏等多项功能,素有“水中人参”、“软黄金”之称。由于对生存的自然环境要求极高,加之自然繁殖能力弱,以及人工偷捕等因素,野生娃娃鱼数量锐减。

作为特种养殖,近年来娃娃鱼的人工养殖备受人们关注。娃娃鱼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人工繁殖又是关键环节。

“娃娃鱼人工繁殖,简直比造飞机还难。”市大鲵驯养繁殖场负责人马定远打比方说,娃娃鱼属于退化物种,生殖能力弱,即便野生状态下,许多成年的娃娃鱼也不排精和产卵,而且,雄鱼和雌鱼排精产卵期不一致,很难受精。从2002年开始,市大鲵驯养繁殖场就一直在研究大鲵人工繁殖技术,但数量始终徘徊在几千条,人工繁殖数量有限直接导致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市场价每公斤已超过4000元。上海、杭州的客户找上门,繁殖场只能推掉订单。

经过8年多时间的摸索与总结,市大鲵驯养繁殖场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的“大鲵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突破性成功,精准掌握了人工繁殖环境、温度、湿度、饲养、时间等配合要素,首批催产了6万余卵,实现了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的技术性突破。

为推广人工养殖娃娃鱼,这批人工繁殖的娃娃鱼出苗后,市大鲵驯养繁殖场将在全市发展1000户农户代养殖。由于娃娃鱼对生长水环境要求极高,将优先挑选偏僻、环境好的山区农户进行养殖,每家可根据情况申请养殖10至20条娃娃鱼,养大后由大鲵驯养繁殖场统一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