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繁荣在文化中起了什么作用?

茶叶的繁荣在文化中起了什么作用?茶叶作为茶文化的一个载体,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制茶工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茶叶融聚了采茶人的辛苦和汗水,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茶叶的繁荣可以让更多的人懂茶爱茶,甚至会让当代年轻人开始尝试饮茶,主动了解茶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关茶的历史、茶的文化。01、反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礼仪之邦。

早在四千年前,老百姓就开始种植茶叶,品茶鉴茶更是不在话下。文人吟诗赋词时会邀请三五好友围坐一席饮茶,即便是寻常百姓与亲朋好友唠话家常,也都是用茶来招待,茶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今日也都是如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所谓茶品体现人品,喝茶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喝茶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02、是中华文化融合的纽带。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茶文化。可能每个地方产出的茶叶会有所不同,以至于饮茶的方式不同。然而,各地沏茶喝茶的习俗还是相同的。茶叶的繁荣,会促使茶艺、茶道文化更为丰富,有利于茶文化的多姿多彩。茶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各种茶楼、各式茶馆的兴起。不同的地区还产生了有关饮茶的流派,每逢节庆日时,各地也都会以茶相待,茶具有美好祝愿的寓意。

03、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

就拿文成公主进藏来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不仅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了过去,还将茶文化带到了西藏。喝茶作为社交的一部分,能拉近饮者双方的感情交流。茶与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开放、和平共处的和谐理念。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茶的魅力所吸引,他们主动将茶文化介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成为传播茶文化的外国使者。

如何向外国游客介绍茶

介绍茶叶主要还是以神话故事为主,比如你想推荐什么茶叶,然后给他讲这个的历史,什么神农一类都整上,然后给他们定个性,这个东西属于保健品,前途大大的有


如何向国外推广茶文化

文化是依附在人类群体行为、日常事务、特定习俗等等的衍生品,只有先入口认同了中国的传统茶,才能推荐中国的茶文化。而所谓的茶文化,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英国、法国都有茶文化。要向外国人推荐中国茶文化,可以先从寻找文化共鸣开始。从交流中,逐步输送信息,求同存异。

千万不可以一味地灌输所谓的“茶文化”,“文化”本就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也不要有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优越感,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去宣传、推送茶文化。

最浅显的方式往往是最令人接受的方式。

我对茶文化不太了解,但是既然作为一个文化,本身包含严肃性,历史性,和复杂性,如果开门见山,那外国人可能会望而却步。

如果想要广泛地吸引到外国人的目光,那为它铺一条浅显有趣的路我认为是最好的,先从娱乐性入手,在慢慢引导入其精髓。

参加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外国人的审美角度出发,既体现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又将道具和环境的设计趋向简单,以便操作。

现在欧洲一些国家,茶馆比较流行,可见东方文化能够被外国人接受和喜欢,品中国茶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时尚。我们要抓住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历史机遇,将中国茶文化作出一些提炼,提炼出能够让外国人接受的东西来,我们非常愿意为大家提供帮助和服务!

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茶艺的历史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因而茶艺本身并无很多玄想的东西。有些人有意将茶艺搞得神乎其神,给人一种莫明其妙的感觉。

茶艺起始

茶艺,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品是品尝,需要细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历来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我国食用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所谓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将茶树幼嫩的芽叶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当做食物。后来人们在食用过程中发现茶叶有解毒的功能,就作为药物熬成汤汁来喝,这就是所谓的“得荼乃解”。平时也会将茶汤作为保健的饮料来饮用,民族学的材料已证明原始人是已经采集一些特定的树叶熬成汤汁饮用,在一些产茶地区,自然也会将茶汤作为日常饮料。考古学家已经在浙江杭州跨湖桥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熬汤的茶叶和完整的茶树籽,可见,我们民族饮茶的历史至少也在一万年以上。

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记来看,直到三国时期为止,我国饮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药用和饮用阶段。如汉代文献提到茶叶时都只强调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国时孙皓因爱臣韦曜不善饮酒而暗中以茶汤代替,是茶为饮料的明证。

从西晋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四川地区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动,开始赋于饮茶文化意味。西晋著名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写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认为芳香的茶汤胜过所有的饮料,茶的滋味传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与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疗效无关,而是嗅觉和味觉上的审美满足。西晋文人杜育的《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品茶活动的诗赋。诗中除了描写茶树生长、采摘等情况外,还提到用水、茶具、冲泡等环节,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鲜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可见,茶汤在此时开始成为品尝的对象。《赋》还提到饮茶具有调解精神、谐和内心(“调神和内”)的功效,则已经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国的品茶艺术的萌芽时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陆羽手里,中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喝、饮,发展提高到品的阶段,终于将饮茶变成一门生活艺术。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的医疗保健功效仅是一笔带过,明确提出“茶之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品茶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并且对唐代的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从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筛粉、煮水、加盐、点水、分茶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艺程式。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培育、欣赏异常重视,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泡沫称为汤华,薄一点的称为沫,厚一点的称为饽,细一点的称为茶,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之美丽: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转或小洲弯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动的鱼鳞云,像飘动在水湄之上的绿钱,像坠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饮茶而对泡沫如此讲究,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从视觉的审美愉悦出发,一碗涌动着泡沫的茶汤在陆羽面前成了充满艺术韵味的审美对象,因此才灵感勃发,浮想联翩。可见唐代的饮茶已经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艺术。

同样,唐代的诗人们在品茶之时,也同样不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愉悦,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对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赏可以得到证明。钱起的茶诗《与赵莒茶宴》可以作为代表:“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进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状态,心中的尘垢都被洗净,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但品茗的兴味没有穷尽,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却周围的一切,只有倾斜的树影中传来的蝉声更反衬出竹林的幽静。这样的品茶完全是一种诗化的生活艺术,与为解渴而饮茶有着本质不同。

自此以后,历代的茶人们都有同样的自觉追求,宋代茶人还将茶汤的色香味称为“三绝 ”(苏轼:“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他们在品茗过程中讲究茶汤“色香味”的同时,还主动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意境,在宋代茶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夜啜晓吟俱绝品,心源何处著尘埃”(宋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梅尧臣)。“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文彦博)。“悠然淡忘归,于兹得解脱”(吕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握的。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简称之为“茶艺”。“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地区首先使用的,用来概括品茗艺术而有别于“茶道”一词,这是台湾茶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茶道”之中剥离出来,有利于品茗艺术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道”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对泡茶提“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具有技巧性。对“品茶”提“艺术”而不提“技艺”,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汤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赏、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观照,茶艺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韵。有了茶艺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载体和灵魂。

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茶艺见识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于此,茶艺也就成一种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讲些写实的茶事话题是茶艺必要的基础,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并不是现在的一些茶艺茶道组织讲的那样神乎其神。

茶艺基本内涵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选自《茶艺》一书

中国茶史分期

按传统茶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兼及制茶技术与饮茶风尚的变化,从而将中国茶叶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唐代以前,这是茶叶起源、传播和初步形成的时期。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至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为唐代茶业的飞跃做了一个长期的铺垫。

第二阶段:

唐代,这是传统茶业大发展的时期。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奠定了传统茶业的基本格局。

第三阶段:

两宋,这是传统茶业繁荣时期。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

第四阶段:

元明,这是传统茶业持续发展的时期。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从而推动了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茶业生产、贸易及国家茶政则在宋代的基础上得以持续发展。

第五阶段:

清代,这是传统茶业的转型时期。清代以前,茶业在传统格局下有所发展,产区扩大,名品涌现,技术进步,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明制而有所改进。但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茶业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形态,进而逐步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茶马互市终结,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业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而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饮茶四步曲

在这浩浩的茶文化发展进化的长河中,关于茶的饮用方法一共发生了四次较大的变化,亦是饮茶方法发展的四个阶段。

煎饮法:

原始部落时期,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时候,茶是药。

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作粥状。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的食品。

研碎冲饮法: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茶饼,饮时再捣末、冲沸水。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度的痕迹。

泡饮法:

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以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为了辨别茶质的忧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在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到了明代,散茶制造渐成主流。饮用方法基本上也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的饮茶方法很接近了。

纵观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关于向外国人介绍茶文化的目的和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茶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