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日本茶文化发展中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都有个学习、思考、吸收、融化的过程。日本茶道是吸收中国唐人茶艺、宋代禅宗茶道思想、中国民间打茶会的形式,而又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而来。无论从茶艺器具、点茶过程、思想精神,都可以看到与中国茶文化源与流的关系。

但是,日本人民又有自己的创造,它结合自己岛国民族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复杂的中国茶文化从各个角度摘取几支,安排到一个茶室,浓缩到三四小时的仪程中。单从这一点看,日本人民吸收、整理外来文化的能力确实是很强的,这正是日本民族的长处。

若从整个茶文化结构来讲,中日之间本来不大好比较。中国茶文化不仅历时久远,而且有茶艺、茶道精神,儒道佛各个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茶文化的庞大体系。而日本,历史过程比较单一明晰,所谓流派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情况,早期又多直接移植中国的东西。自千利休之后,虽开创日本茶道之独特格局,但与中国茶文化大体系相比较实在不容易。而至今,日本来华表演茶道,又多重程式与器具,华丽的和服,繁杂的器皿,很难让人体会出日本古茶道的“清、寂”特点,说有“和、敬”倒还不差,但日本的历史又总使人感到这种所谓“和”与“敬”有不少修饰的成分。所以,将中日茶道从文化学角度全面比较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既然日本有自己的茶道,还是可以比较的。所以,我们试从民族个性、茶道精神、美学意境源流关系方面加以初步探讨、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找共性与个性。关于共性,由于日本茶道是吸收中国茶文化多种因素演变而来,从上节历史过程就可看出大概眉目。所以,本节侧重于讨论个性。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谈,我以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以下几点重要差异:

第一,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大体系,日本茶道是摘取中国历史上茶艺形式茶道精神的部分内容而又根据自己民族特点所创立的茶文化分支。

我们通过以上诸编已经了解到,中国茶文化包括一个庞大的体系,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茶道流派。中国的“道”字不同于一般。如插花柔道之类,在中国只能称“术”或“技”。不可否认,一术技也包含精神,但这与中国茶道所包含的儒道佛诸家精髓,全面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自然与物质的统一观,茶艺、茶道的有机融合,以及贯彻于全民族饮茶礼俗之中的民族精神相比那是差距太远了。日本茶道与花道、柔道之类比较,其精神原则、美学意境、技艺程序都要完整精美。但与中国茶文化体系则很难相提并论。如果把中国茶文化比喻为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园林,而日本茶道就像一亭、一池或一树。我这样说决无贬低日本茶道之意,也不是出于民族偏见,或以我国的古老、广大来标榜。我认为日本茶道能选取某些中国茶文化的精粹,浓缩于自己的茶道过程中,并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他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已经十分难能可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日本许多文化都是外来的。

但他们又总是参照自己的情况,通过多方的吸取,多次的改造,把许多外来文化集结,这同样能构成日本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因此,不一定要勉强拾高日本茶道,把它与中国茶文化体系一样看待、分析才算是尊重日本民族精神。日本茶室显然效法陆羽茶亭的“方丈之地”,但又决不同于方丈;日本的“怀石料理”,由中国禅宗“点心”和“怀石”结合而来,但既不再是点心,也不再是怀石。日本茶具确实仿陆羽二十四器,但陆羽却说明都会、豪门大族或文人偶尔相聚,应当大有不同,可酌情减略,说明中国茶道内容广泛,可以变更情况。而日本茶道礼数之严格也是他们民族情所要求。如果说中国茶文

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日本因环境、条件、历史道路不同,他们则选择了比较单一而坚韧的路途。承认这一点正是尊重日本的历史,尊重他们的选择。它源于中国,所以说有源与流的客观存在,但它又形成单独的支,具有自己的异彩

第二,中国茶文化,越到后来,越体现出儒、道、佛多源合流的趋势,而日本茶道则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至于吸收儒家的“和、敬”,是有限度的、对内的,局限性较大。

出现这种情况,与日本的岛国意识关系很大。几个小岛,面积不大,人口在不断增加,想求生存,求发展着实不易。所以,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他们要在苦寂中顽强跋涉。但对本民族而言,也需要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日本人强调“忍”。在这种民族环境中,他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中国儒道、佛各家全面搬去。比如中国儒家的宽容;道家的五行和谐与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相互包容、辩证发展等,在日本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以学习中国禅宗思想为重点,兼收儒家和敬思想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理解。日本古典茶道室入口处很低,从图中看,大约要伏身而行,从中体现日本人的隐忍精神:而以树干为柱,以竹木、茅草为顶,也随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随时有紧迫感、危机感,这正是日本民族的需要。

第三,日本茶道的审美情趣要求不对称,是以不平衡为前提,而中国则以道家五行和谐与儒家中庸原则为前提。如日本的茶道室内,故意在地上地下,开一些不对称的窗,着各样的色彩。室外,人们在紧张的奋争;入室,则要求绝对地平和。平时可以豪华,茶道中却要求简朴。这一切都不对称,不和谐。但是,却正是以茶道中的不对称来提示人们现实中的不平衡。不过,社会历史是严酷的,创造日本茶道的茶学大师曾经对此耗费心血,千利休当时所以这样做是为企盼自己民族的和谐、亲敬。然而,在支持千利体的织田信长逝世之后,其继承人丰臣秀吉仍是以武力统一全国,战争与暴力与“和敬”二字当然不是一码事。受到这样的打击,千利休只好以剖腹自杀来表示自己“和敬清寂”的理想。日本茶人在创造茶道过程中,曾经付出了血的代价

第四,中国茶文化由于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刻广博,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选择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并不断加以发挥创造。所以,它可以成为全民族的好尚。而日本茶道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除了日本茶道内容比较简单、程式要求又十分繁复,一般人不易学习之外,日本茶道的组织形式也有很大局限。

千利休创日本茶道时可以说是以奔放的想象、顽强的独创精神而进行的。但也可能是由于在后期明显感到,他的这种精神理想很难被真正的日本现实社会所容纳,在组织形式上又制定了严格的条规,采取师徒秘传的授道方法和嫡系相承的领导形式。到18世纪江户幕府时代,茶道的继承人还只能是长子,代代相传,称为“家元制度”。后来他们的子孙又不能不分成许多流派,如现在的里千家茶道是当今最大流派。但这种流派由于很少与社会文化交流探讨相结合,便很难从精神上有更多的丰富和深入。因此到后来日本茶道程式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反而忽略古代茶道创始者所苦心探索的精神实质。

当然,日本茶人并未完全忽略时代的进展,在不同时期也进行了不少改革。例如,明治以前茶道是拒绝女性的,而自明治维新之后,茶道对女子开放,并取得很大成绩。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实力虽经两次大战的反复,但在近年又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因而有条件整理、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茶道方式。在这点上,较中国近代以来的情况要好。但总的来说,近代以来的日本茶道仍感思想单薄。

中国自近代以来,表面看传统的茶艺形式,特别是上层茶文化形式趋于淡化,甚至有“失踪”现象,但茶道精神却更广泛向民间深入,市民茶馆文化、民间各种茶会、边疆茶礼日见兴旺。尤其是近年来,不仅一般茶事活动大增,规模也日益扩大,而且许多古老的茶文化形式开始得到重新发掘、整理。如福建恢复宋代斗茶,云南茶艺苑表演多种形式的民族茶艺,城市茶社、茶馆、茶楼复兴等,出现了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复归”现象。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有自己的所长所短,都不必以己之长,讥人之短。但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文化确实表现出更深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