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黑茶的发展(湖南安化黑茶的特点)

要想知道黑茶的历史,那就要从黑茶的源头开始说起:

有一种茶生长在重峦叠嶂,高山云雾之中,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

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茶马互市的早期,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不仅是历代皇家贡品,更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黑茶的鼻祖;

这就是四川雅安藏茶,也叫边茶、砖茶等。

四川藏茶是六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因畅销藏区而得名,原产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麓过渡地带雅安蒙顶山,古称“青衣羌国”,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

此地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雨、多云、多雾;年日照时长仅800~1050小时,年均相对湿度达80~83%,更有“西蜀漏天”、“雨城”之称。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四川蒙顶山成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西汉年间(公元前53年)就在蒙顶山上种植茶叶的吴理真,更被称为“茶祖”。

四川藏茶的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才有文字记载。

相传在茶马交易早期,从茶叶的集散地四川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藏茶(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

经过茶艺人的进一步钻研,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陈茶、渥堆等工序,不断调试茶叶发酵节点,优化茶叶色泽、口感,于是就产生了藏茶(黑茶)。

藏茶是各种制茶中最为耗时、最为复杂的发酵茶类,一般要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艺,约六个月左右,依古法炮制而成,标准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红、浓、醇、陈四绝特色。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极具收藏价值,藏茶也是古茶类中收藏价值最高的茶种。

藏茶自出现以来,就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

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强辐射,居民生活必须摄入高脂肪、高糖类食物以适应自然环境,藏茶成为调和、和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高海拔地区不产茶,所以要从汉区贩茶到高原,就形成了西北少数民族生存的补给线,所以藏茶也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一千多年的饮用实践证明,藏茶可为高原生活的人们补充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分,促进摄入体内的牛、羊肉、奶酪等高脂食物的分解和消化;有抗高血压、高血脂,清除胆固醇沉积等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在青藏高原,强辐射,高寒缺氧的环境下,藏民饮食以牛羊肉、奶酪、酥油和青稞为主。但海拔2500米以上,水温沸点一般在65-80度左右,所以藏族同胞煮熟的食物其实都是半生熟的,但他们很少出现三高症或消化不良。究其原因,发现与他们时刻不离的藏茶有极大的关系。藏族谚语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而今天,人类生活质量获得飞速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都市文明病”也迅速蔓延;亚健康、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随着高速紧张的生活节奏,多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步步紧逼。

据全球前五咨询机构—德勤咨询发布的《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显示,中国三高患者人数共计3.5亿,其中患高血压人数有1.6~1.7亿人,患高血脂人数达1亿多,患糖尿病者有9240万人,超重或肥胖症有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

四川藏茶制作过程中,通过多次高温渥堆发酵、加湿加温反复揉捻(馏)等独特工艺,促进茶叶中多种有益物质充分转化、氧化、分解、聚合、繁殖、稳定,促进儿茶素、咖啡碱、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以及多种真菌类物质等有益成分增加,使藏茶的营养价值更高,药理功效更显著。温胃、正气、解毒、解腻、促进消化、帮助睡眠,对抑制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等现代高发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黑茶的鼻祖之四川雅安藏茶

湖南安化黑茶的发展湖南安化黑茶的特点-第1张图片-茶赠网


安化黑茶,现在基本上都消声灭迹,这是怎么回事?"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10px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PingFang SC", Verdana, "Helvetica Neue", "Microsoft Yahei",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Sans Serif", "WenQuanYi Micro Hei", sans-serif; font-size: 1.6em; line-height: 1.35;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left;">曾经炒得很火的安化黑茶,现在基本上都消声灭迹,这是怎么回事?

1996年,韩国商人在台湾发现了梁倩茶(安化黑茶之一)。后来,他们去了卖红茶的白沙溪店,买了300多块“梁倩茶”。进入21世纪后,台湾茶文化专家曾志贤专门编撰了一本名为《方圆边缘,压缩茶世界深度探索》的书。书中内容对安化茶大加赞赏,甚至将安化的“千两茶”比作“世界茶王”,进一步抬高了安化黑茶的地位。安化县很久以前是湖南山区的一个贫困村。

当地百姓甚至出现了温饱问题,但安化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其实与当地茶叶的兴起有关。随着市场上安化黑茶的大量涌现,当地政府也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投入巨资,派专人在各地销售安化茶,并将安化黑茶注册为商标,共同带动了安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化黑茶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一种茶叶,因采用发酵工艺压制成茶砖,色泽呈黑色,故名。

安和红茶之所以能在当时火起来,主要是因为夸大了疗效。事实上,茶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安化黑茶,作为发酵茶,给我的感觉就是粗糙,很像大家所说的“粗茶”。作为茶,它有茶应有的功能,不可能用来防病治病。但是很多红茶卖家都在吹嘘,卖的方式让我感觉像是直销。这种方式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它是商品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前几年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那年月圆花开》,演员孙俪主演,里面特别提到了一种茶叫泾阳茯砖茶。后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款茶的资料,结果显示这款茶的产地虽然是陕西泾阳,但是原料主要来自湖南安化,应该属于安化黑茶的一个分支。喝茶本来是我们享受生活,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总有人因为喝了湖南安化的黑茶而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很多人说安化黑茶是骗局。

安化黑茶国家认可吗

安化黑茶本身不是传销。

安化黑茶是一种茶叶,是我国黑茶的一种,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化)成安化黑茶系列产品成品。

安化黑茶本身是不会传销的,但是,近年来确有不少不法分子以它为载体,从事传销活动。

作为黑茶的发源地——湖南安化,以茶为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安化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致力于以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点,把做大做强黑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9月8日至9日,笔者跟随“聚焦产业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全国主流媒体安化采风行调研组,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安化之旅。通过万隆茶馆座谈会,共话黑茶产业发展;调研安化县扶贫示范地黄石村,探析产业带路扶贫经验;参观安化黑茶现代农业园展示馆、安化黑茶博物馆,领略黑茶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走访华莱企业万隆产业园,感受华莱企业科研、智能、手工、多元融合制茶的创新精神和名族匠心;考察冷市镇水龙茶园,获悉黑茶产业如何用深山绿叶带群众脱贫致富,所到之处,山水皆风景,枝叶总关情。

适于茶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安化是集山区林业大县、库区移民大县、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其境内群山起伏,岭谷相间,全县共有山地面积4052.5平方公里,占安化县域面积的81.9%,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然而,有一种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是安化得以发展黑茶产业的命脉所在。

安化地处北纬30度左右的黄金产茶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严寒期短,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此外,安化界于武陵山余脉和雪峰山余脉交会处,是冰碛岩这一特殊的地质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最集中的地区。风化的冰碛岩土富含硒元素,即为“烂石”,是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的,在这样的土地上种茶,使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2ppm,是全国茶叶含硒平均值的两倍,世界茶叶含硒平均值的7倍,为适度“富硒茶”。冰碛岩作为6亿年前冰河世纪的遗迹,是安化茶叶优良品质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条件。

茶叶是当地人脱贫的希望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安化有了“茶乡”的称号,小小的茶叶寄托着当地人致富的希望。

安化县委副书记、县长肖义介绍:“2019年安化茶园面积达3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200多家,茶叶加工量9万吨,综合产值达220亿元,全县茶产业及茶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达36万人,15万贫困人口中有近10万人因茶脱贫,短短十多年时间,安化黑茶已发展成为区域内规模大、品牌响、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富民支柱产业和湖南省实现千亿湘茶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肖义表示,近年来,安化保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安化黑茶等特色产业,落实“四跟四走”要求,让群众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脱贫有机统一。

截至2019年底,安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85户、149290人,累计脱贫37727户、143527人,13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0.64%。2019年4月,湖南省政府批准安化脱贫摘帽。

制茶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安化黑茶属后发酵茶,制茶工艺别具一格。2008年,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入列《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两茶是安化黑茶中最有名的种类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以重量命名的茶,曾作为游牧民族的专供茶,因运输路途遥远,为更好的保存茶叶,制茶时便使用长竹篾篓,将净重36.25千克的茶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36.25千克合老秤一千两,故而名曰“千两茶”也作“花卷茶”。其制作工艺最具匠心之处即踩制过程,千两茶的踩制全仰赖人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千两茶包装完成之后,要置于温湿适宜的地方进行晾晒,自然干燥,缓慢发酵,直至达到最终可以长期贮藏的效果。

企业帮扶成效显著

水龙茶园是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兴盛发展而精心打造的有机生态茶园。

作为安化县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华莱不仅拥有安化黑茶最大的现代化产业园,而且是目前带动整个安化黑茶发展的发动机。

华莱副总经理严子鹏介绍,华莱与安化县政府签订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委托扶贫备忘录》,主动承担帮扶冷市镇、羊角塘镇、龙塘乡、江南镇等乡镇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5个统一”“3个免费”,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提供茶树种苗、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种植保险、统一保价回收、免费提供种植培管技术培训,联合带动6049名贫困家庭就业和脱贫致富。

此外,建设扶贫基地,打造扶贫车间,建立扶贫生产线,为扶贫工作量身定做“富民茶”。其中扶贫基地使400户贫困农民直接受益,扶贫车间则为121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民提供了固定工作岗位,个人年收入达4.2万元。

为适应茶产业发展需求,华莱还建成了3个综合性黑茶产业园,打造了15条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车间,厂房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其中万隆黑茶深加工生产车间拥有的4条全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线,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截至目前,华莱年产销黑茶5.5万吨,累计上缴国家税收逾10亿元,累计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近6亿元,安排长期稳定就业人员4000余人,年工资总额逾1.5亿元;带动种植、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间接就业9.67万人,其中贫困农户2.32万人,间接收入逾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产业链上的广告、印刷、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衍生就业机会,相关产业链就业人员已逾20万人。

茶旅融合奔小康

“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路面变水泥;以前春节都看不了电视,现在电网改造升级;以前晚上漆黑一片,现在300多盏路灯照亮25个村组??”这一个个场景,对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村支书黄志飞来说,刻骨铭心。

黄石村地处安化县中部江南镇西南部,资江一级支流思贤溪自南而北穿越。群山环抱,流水淙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土地肥沃,但无产业支撑。

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3年来,黄石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资金2600万元,发展了安化县黄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安化县新坐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20家经营主体,培育了茶叶、土花猪、蟠桃、葡萄、莲子等5种特色农业,成功创建了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

“别看戴着个眼镜,其实我就是初中文凭。”回乡创业的黄华明,现在是黄石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总经理。他说,边创业边学习边建设,曾经的贫穷山村,如今抬头是山,低头有溪;山上茶园,山下果园。村民们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不再靠天吃饭。黄石村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梦想,正在乡亲们的辛勤里一点点实现。

除了黄石村,文旅融合的项目还有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该项目采取股份合作的帮扶模式,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帮扶茶乡花海异地扶贫搬迁点、东坪镇、龙塘乡等地的424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建设茶、果、旅一体化的产业基地2500亩,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项目以企业为主体,茶乡花海为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股民,采取“公司+农户”融合发展的模式,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来,实现“土地流转收入+务工就业收入+保本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小茶叶写活了脱贫大文章。安化以黑茶产业为媒,从茶叶到茶业,_出了一条安化特色脱贫路。这一缕茶香跋山涉水、穿越古今,至今仍醇香馥郁、沁人心脾。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别具一格的成茶机理造就了安化黑茶的独特魅力。

湖南安化县生产黑茶经历了哪些阶段?

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户部正式定为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的“官茶”后,陕、甘、宁、晋地区的茶商,到朝廷在各地设置的茶马司以金(货币)易领“茶引”(按:明制茶课引规定: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至安化大量采购黑茶砖,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按:明洪武二十二年所定茶易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马每匹一百二十斤、中等马每匹七十斤、下等马每匹五十斤)

大都运往兰州再转销陕、甘、青、新、宁、藏少数民族地区

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十之八九由安化黑茶供应,多在陕西泾阳压成茶砖

1939年,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在安化县设厂大批量生产黑砖茶,产品分“天、地、人、和”四级,统称“黑茶砖”

1947年,安化茶叶公司设厂于江南镇,在茶砖面上印有“八”字,称“八字茶砖”,供不应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白沙溪茶厂前身)积极扩大生产,产品改称“黑砖茶”,主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