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茶和黑砖茶的区别(青砖茶与黑砖茶有什么区别)
安化黑茶为中国茶叶中的知名品牌,也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旗下的茶叶品种丰富多样,其中青砖茶和黑砖茶就属于安化黑茶紧压茶中的砖块茶,那么青砖茶和黑砖茶的区别呢?感兴趣的朋友快跟随我去了解一下吧。
青砖茶和黑砖茶的区别
1、原料不同
青砖茶分为酒面、二面、里茶三部分,其中朝上的一面为酒面,品质最佳,压底的一面为二面,品质次之,中间的部分为里茶,品质偏差,而黑砖茶分为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酒面茶为二、三级上等黑毛茶,包心茶为三、四级黑毛茶。
2、加工方式
青砖茶加工制作时,会将七八成干的毛茶放在仓库通风槽中自然发酵,半年后才会加工制作砖茶,而黑砖茶制作的过程中,会对毛茶进行筛分,将杂质清除后,放入烘房中烘干十天,再制作成砖茶。
3、外形特征
青砖茶的外形为青褐色,香味纯正,冲泡后茶汤为红黄色,叶底为暗黑色,滋味香浓醇厚,而黑砖茶的外形整齐匀称,颜色为黑褐色,带有松烟香味,且冲泡后茶汤为红黄色,滋味醇厚微涩。
青砖茶价格多少钱一块
青砖茶的价格并不固定,因品牌、年份、类型等差异导致其价位幅度较大,以1700克青砖茶为例,2013-2016年的每片售价在60-80元不等,而2004年以前的售价在1200-2000元/斤。
黑砖茶多少钱
黑砖茶的售价与年份、制作工艺、品质有关,一般新茶的售价为100-200元每块,而年份久远的售价在千元至万元之间,另外黑砖茶适合品饮老茶,新茶适合用来贮藏。
怎样区分黑砖、花砖、茯砖、青砖茶?
思玉茶艺职业鉴定中心:思玉:黑砖、花砖、茯砖、青砖茶都属黑茶类,都经过后发酵过程,但它们又各有特点。1.思玉:原料不同黑砖茶:黑砖茶原料分“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洒面茶为二级或三级上档黑毛茶,“包心”为三、四级黑毛茶和部分改制老青茶。花砖茶:花砖是由花卷(千两茶)改型而来。以三级黑毛茶为主要原料,拼入部分二级黑毛茶,不拼老青茶和质量较差的黑毛茶。茯砖茶:特制茯砖以三、四级黑毛茶和改制老青茶为原料加工。普通茯砖原料较特制茯砖稍差。青砖茶: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面上的一层叫洒面,质量最好;底面的一层叫二面,质量次之;中间的主体部分叫里茶,又称包心,质量较差。面茶初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等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四道工序。2.思玉:方法不同黑砖、花砖茶加工大致相同。先将毛茶进行筛分、除杂,进行原料拼配。再经过称茶、蒸茶、机压、冷却、退砖、验砖、烘干、包装等工序其中进烘房烘干时间约10天左右,逐渐升温,出烘时温度可达70%3。茯砖茶:前阶段与黑砖加工相似,仅压制时压机压力较小,关键在进烘房后,需经过特殊的发花工序。在烘房发花期约15天左右,干燥期5天左右。使茯砖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突冠散囊茵得已快速生长.形成金黄色的孢子囊,俗称“发花”。青砖茶:毛茶入库时,仅为七八成干,经过在仓库抽通风槽堆放,形成自然发酵,约3-6个月后,再进行加工青砖茶。压制烘干过程与黑砖茶基本相似,但茶砖压制更紧。3.思玉:品质要求不同黑砖茶要洒面均匀,不露底。外形色泽黑褐。香气纯正,可稍有松烟香;滋味纯厚微涩,水色红黄微暗,叶底暗褐。陈茶有樟香,滋味醇和。花砖茶砖面一致,色黑褐。香气纯正,有松烟香;滋味浓厚醇和;水色红黄,叶底暗褐尚匀。陈茶有樟香,滋味醇和。茯砖茶的特制茯砖,要求外形黄褐色,砖稍松,打开砖里,“金花茂盛”,色金黄,颗粒大;香气纯正,有“菌花”香;滋味醇和,有“菌花”味;水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较特制茯砖稍差。陈茶菌花香浓郁。.青砖茶: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叶底暗黑。陈茶滋味甘甜。4.思玉:销售地区不同黑砖茶:主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陕西长安、泾阳,甘肃兰州,新疆鸟鲁木齐、伊犁等地。主要消费对象是城郊农民和蒙古族、哈萨克族牧民。花砖茶:主销宁夏银川、固然,甘肃兰州、庆阳、平凉、陇西,陕西长安、宝鸡,山西太原、运城、临汾等地区。主要消费对象为一般城镇居民、农村农民、回族牧民。茯砖茶:主销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其主要消费对象为维吾尔族、回族、汉族等农牧民。青砖茶:主销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砖茶会发霉吗?
不会发霉。
砖茶又称蒸压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
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康砖茶等几类。所有的砖茶都是蒸压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是用机械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筑造成型。
砖茶是中国茶商在湖北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砖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大规模手工茶产品,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砖茶是陕西茶商对中国茶业、商业文明的重大贡献,青砖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业基础。砖茶是用各种毛茶,晒青,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
方砖型或其他类型的茶块。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或者晒青为原料,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因而,砖茶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湖北青砖茶的做法,湖北青砖茶怎么做
老青茶的制法
青砖茶分为里茶和面茶,用砖片里层的茶坯称为“里茶”,砖表层的茶坯称为“面茶”。里茶的初加工工序为:鲜叶——杀青——渥堆——干燥,面茶的初加工工序为:鲜叶——杀青——初揉——初晒——复炒——渥堆——干燥。
老青茶分里茶和面茶,面茶又分为洒面茶和底面茶。品质规格、净度上均要求不含枯枝、老梗、麻梗、鸡爪枝、落地叶、病虫烂叶及其他杂物。老青茶里茶外形卷皱,条多红梗,含梗量为25%,色泽“乌颠白梗红脚”含梗量18%~20%,色乌绿油润,香味纯润,汤色橙黄;底面茶外形呈条状多红梗,带白梗,含梗量亦为18%~20%,色泽欠润泛黄,内质香味粗涩,汤色橙黄。
青砖茶的历史渊源
青砖茶系采用海拔600-1200米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7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鄂南一鄂西南地处长江流经湖北留下的一个条形地带,北饮长江,大部分属微酸性黄红壤土。年平均气温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无霜期达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
鄂西南地区茶事甚早,传说三国时东吴士燮、庞统、神医华陀曾在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魏晋时,采茶叶已在鄂南地区初步发展,如晋代陶潜的《续搜神记》中所载:“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晋时属武昌郡,其时武昌郡统七县,惟鄂南有大山。从地理沿革看,武昌山当属幕阜山一脉)。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黄葛山、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采茶煮茶,潜心著述,写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朴子》,对中国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到了唐代,“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鄂南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采茶叶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今赵李桥所辖羊楼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它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太平寰宇志》载:“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阳、通城)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茶圣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云“江南出鄂州、袁州、泉城红、泉城绿、吉州。”鄂南各县唐时统属鄂州,唐时鄂州以江夏郡产茶为最,而鄂南各县则是江夏的主体辖地且是最适宜种茶区域。毛文锡在《茶谱》中说:“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大黑茶而蜚声茶界了。唐时鄂南的茶叶还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友谊沟通作出了贡献,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中央政府赏赐给附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鄂、赣三州。
宋代实行茶马交易及榷茶(茶叶国家专卖)之制,鄂南产茶更盛,《宋史·地理志》载:“岳鄂(今鄂南地区)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诧(诧即茶)之饶……”。随之国家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将荆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国库榷茶247万斤。《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国家规定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种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洞庄砖茶之雏形。
元明时,鄂南已成为湖广区域最重要的产茶区域。《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广以武昌为首,然当时以兴国军(今通山、阳新一带)为最著。”《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后,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产销集散中心即从是时起。当时,羊楼洞一带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即今赵李桥青砖茶之滥觞。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羊楼洞供边销的帽盒茶制造业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约40万公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阳,这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同郡邻省,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间,广东帮茶商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5万担,供出口欧洲。
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了。嘉庆二十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原注:每岁西客于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签,题‘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关于青砖茶正式生产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始自咸丰末年即1861年。根据查证,我们认为青砖茶出现的时间应该还略早一点。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关于这一点,《蒲圻志》里也认为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初期的砖茶制造工艺较为原始:“砖茶庄之制砖方法,初极幼稚,即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这种压制砖茶的方法和今日机械压制方法相差无几,唯当时的干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干,与采用锅炉蒸汽烘干稍有不同。其法后有所改善:“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较为紧结”。
洞庄茶厂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唐朝年间,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清乾隆元年(1736年),羊楼洞商人雷中万(雷氏第五十五世)开始创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洞古镇庙场,厂房设在羊楼洞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芙蓉山产老青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雷中万第四子雷东阳,孙雷国祥(生于1777年卒子1818年,即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二十三年),曾孙雷立南(1812一1878,号受山)均经营洞庄茶号,生意兴隆,“贸茶为业,往来粤东,颇获蝇头。”。洞庄砖茶留传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
砖茶巨大的销售量和丰厚的利润也引起了外国资本家的注意,19世纪60年代,俄商率先在汉口开办茶庄(厂),收购毛茶,使用蒸汽机压制茶砖(红茶压制的米砖)。“在汉口及九江一带之俄办砖茶厂,制造砖茶之方法简单而有效。有一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细花纹,放于水压机中,不论红茶或绿茶,经过平常制造过程后,再加蒸热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序为先放一层上等茶,然后放一厚层之粗劣茶叶、再加一薄层上等茶于面上。俟复以模型后,再用水压机重压之。旋去压力,取出模型,即得砖茶。经三星期之干燥,即告完成”。 仅仅几年间,“汉口烟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机器制茶之屋也”。
1863年以后,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沙俄皇族财阀、茶商巴洛夫,开始从汉口深入鄂南羊楼洞开设加工毛茶、制造砖茶的茶庄。俄商李特维诺夫亦直接来华投资,在羊楼洞兴办了“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工厂。随后几年,俄商又先后在羊楼洞开设了“阜昌砖茶厂”和“新泰砖茶厂”。不仅如此,羊楼洞的茶种还在俄罗斯繁衍生根,1893年,清政府派遣刘峻周赴俄国种茶,临行,从羊楼洞运走10万棵茶苗至俄国格鲁吉亚种植成功。
同治光绪之际(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羊楼洞进入茶事极盛之期,年销往西北砖茶可达30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由俄商、晋商,粤商等分别开办),工人计日或计件取值,最大的茶厂有十七个分庄,雇工总数达数百人。运茶的独轮手推车川流不息,小镇上制茶从业人员多达二万多人,有“小汉口”之称。今日羊楼洞之青石板街道尚留存独轮碾压所成深槽,当日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所产砖茶压制初期主要供蒙古、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因为路途遥远,且为了便于驼运,砖茶的外包装是用衬以厚纸和叶子的篾篓。其主要运输路线是用独轮车将砖茶从羊楼洞运至新店,再由新店装船运汉口,溯汉水而上至襄阳和谷城,然后从襄阳到唐河,或从谷城到邓县,再用畜力陆运河南社旗,经洛阳渡黄河,走山西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包头,经张家口转销各地的称东口货,经包头转销的称西口货。东口货再从库伦(今内蒙国首都乌兰巴托)至当时的中俄边界重镇恰克图,恰克图成为当时欧洲与俄罗斯的茶叶集销中心,茶叶之路由此西延至布里亚特首府乌兰乌德和西伯利亚最大城市伊尔库茨克,经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秋明、叶卡捷琳堡、彼尔姆、柯斯特洛马、雅罗斯拉夫、莫斯科、终抵圣彼得堡。十九世纪上半叶,经恰克图转口的鄂南茶叶出口额达到了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40%。在贩茶运茶的过程中,刘姓的一支发现谷城西南山区适合种茶,就在谷城落户,这支茶商的后人,就是现在的汉家刘氏茶坊家族。当时以鄂南赵李桥为起点的这条在历史上存在了二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总长近万里,行程需数月,成为沟通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桥梁和纽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砖茶北上运输的路线,直至民国七年(1918年)才开始改变,那时粤汉铁路(今京广线南段)与京汉铁路通了车,在西距羊楼洞4公里的地方设了一个赵李桥火车站,青砖茶可直接由赵李桥上火车北运,而不再经水路中转。
米砖茶的生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初,羊楼洞的晋商“聚兴顺”将牌坊图案印于米砖茶之上,用作产品标识,“牌坊”商号诞生。俄商将德国报废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鄂南羊楼洞,将其蒸汽锅炉部分改造用来蒸茶和烘干砖茶,利用其动力压轴原理改作压机压制砖茶,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工业革命,俄商将“火车头”图案压印至米砖茶表面上,“火车头”商号诞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羊楼洞青砖茶生产工艺已极成熟,以“义兴”砖茶厂为例,每班就有装匣12人、提包6人、洒面吊3人、底吊3人、送吊(称秤)3人、端箕3人、担洒面3人、担里茶3人、担底茶3人、木工人12、推盘18人、搬斗18人、出砖6人,担砖3人、晾砖3人、送斗3人、油面板3人、担煤3人、烧炉3人、捆箱5人、担水10人、验收6人、管厂3人;还有发酵(洒水查温度)、翻堆(日翻八千斤)、挖洞(通风)、烘炕、搬箩等工人。当时因为“川”字青砖茶名气极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砖茶压制出来后,“义兴”砖茶厂的老板王致中都要带领山西籍的管事一块一块的复称,不准缺斤少两。见到洒面不匀或砖面茶叶粗糙的一律不准装车外运。由此可见为了维护鄂南“川”字青砖茶的产品信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抗战爆发后,羊楼洞被日军铁蹄践踏,日军国人韩弼臣、王致中两老板创办的著名大茶庄“聚兴顺”、“义兴”强令更名为中日合资的“武汉制茶株式会社”下属第一厂、第二厂,侵我民族资本。 1945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民国政府接管日伪资产,成立民生茶叶公司下属鄂南砖茶厂。
1949年7月中旬,中南军政委员会派遣军事代表率员接收国民党湖北民生茶叶公司鄂南茶厂。10月初对国民党湖北省银行复兴茶厂、民族资本义兴茶行、聚兴顺茶行进行接收,成立“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
1953年,企业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
参考文献
(1)晋虞溥《江表传》
(2)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3)《宋史·食货志》
(4)万献初,宗嵩山。鄂南茶文化(第二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5)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赵李桥茶厂厂史编写组,《洞茶今昔》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
(6)《大盛魁史料》,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资料
(7)(14)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圻志,卷九 工业(一)制茶工业。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8)民国《蒲圻乡土志》,民国十二年刻本。
(9)同治《崇阳县志》卷四《物产》。
(1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P3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1)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圻志,卷六 特产(一)建国前茶叶。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12)容 闳《西学东渐记》(第九章)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
(13)(15)(16)(22)湖北省志贸易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一辑)。茶叶贸易。1984年,第一版
(17)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P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8)威廉·乌克斯(美):《茶叶全书》(中译本)上册,第165页。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
(19)史念书:《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见《农业考古》1991年第2期,“茶文化专号”
(2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P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21)《蒲圻乡土志》,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23)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 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输。金陵大学,1934年10月调查1936年出版
(24)费正清 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七章 中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2月第一版
(25)余伯勋《羊楼洞砖茶运输的变迁史话》 政协蒲圻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蒲圻文史(第五辑)。1989年9月
(26)雷启汉。羊楼洞义兴茶砖厂,政协蒲圻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蒲圻文史(第五辑)。1989年9月
湖北老青茶是什么茶?羊楼洞川字茶的历史
老青茶是湖北黑茶类中的代表茶,其茶砖表面颜色呈青黑色,砖面上印有“川”字商标,因此也被称为“青砖茶”和“川字茶”;老青茶主要产于湖北省咸宁市的咸宁、通山、通城、蒲圻、崇阳一带,是中国黑茶四大代表之一,与云南普洱、湖南黑茶以及四川边茶齐名。
湖北老青茶色泽青褐,香气幽陈,汤色红亮,茶汤入口滑润,味浓无青气,滋味醇厚;其不仅香气丰富,滋味淡雅,且富含硒、多糖类、茶红素、多酚类、咖啡因、蛋白质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更是有清新提神、生津止渴、抵抗寒冷、消脂去腻、化滞健胃等多种保健功效,尤其是对于胃寒的人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好饮品。老青茶的口感是清新淡雅的花果香,因其原料老嫩和做工的不同,香气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由于老青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其保值升值作用也是日益凸显,因此倍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湖北老青茶的制作步骤为选料-杀青-渥堆-蒸制-压制:首先选料是青砖茶区别于其它茶品最大的不同,普通茶叶仅选择叶尖,而青砖茶则连梗采下带有四至七片叶子的枝条;杀青是将采下的新叶去杂之后放入锅内炒制,再反复揉捻后自然晒干,初制成老青茶毛茶;渥堆指的是将毛茶堆放发酵,作用是去除青气和涩味,渥堆陈化过程至少需要六个月,这个过程是青砖茶转化的关键步骤,陈化中的茶叶充分氧化,孕育出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这也是青砖茶独特滋味的奥妙所在,青砖茶的原料发酵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蒸制是将陈化好的茶叶上锅蒸热;压制是老青茶制作的最后一步,将蒸制后的茶叶倒入木制模具,压制成茶砖,这样制成的青砖茶茶味独特,茶色漂亮,青砖茶的生产工艺已经实现了全机械化流程,但在关键压制环节上,仍采用传统木制模具,以便最大限度地保留微生物。
在中国腹地的湘鄂赣边陲,有这样的古镇,《辞源》所载其条目:“羊楼洞,地名,在湖北赤壁西南60里,盛产茶叶,为出口大宗。”驼铃悠扬,马蹄铮铮,一条辉煌几个世纪的亚欧万里茶路呈现在眼前,它是以汉口为起点,逆汉水越黄河,一路径直往北,经由蒙古大草原上中俄边境小城恰克图,终点到达俄国圣彼得堡,这是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和五千年的恢弘历史文化相比,羊楼洞因为茶的存在增添了几分妩媚和神秘,这片天赐的土地坐落在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松峰山中,为湘、鄂、赣三省交界之要冲,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气候湿润,土壤适宜,充沛的降雨量都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是产茶的好地方,这里所产的老青茶有它自己独特的品质,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相传数百年前,从江西丰城乔迁而来的雷氏先祖,初来此地,罕无人烟,只有一个晒楼,晒楼上有几头山羊,楼底下是一汪水塘,也不知此地为何名,迁居而来的人们就依照这个形式样子取名为“羊楼洞”,羊是指晒楼上喂的山羊,楼自然指的是晒楼,而洞则是指此地四面环山,又遍地泉眼,故名曰羊楼洞。
羊楼洞在中国版图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它却缔造出一条文明古今,通往世界的万里茶路,因为这里有着欧亚各国都青睐的川字牌青砖茶。这条万里茶路的形成早在十六、十七世纪,蒙古草原及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以肉食食品为主,要消化这些肉食,最好的方法就是喝老青茶;当地人有着“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中国的老青茶不但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深受俄国上流社会的欢迎。在当时的宫廷里面,喝茶已经成为许多俄国贵族追慕的时尚,和当时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俄罗斯茶业协会主席说:“俄罗斯人很早就喜欢喝羊楼洞的青砖茶,把喝青砖茶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说:“羊楼洞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不仅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在世界的茶文化历史上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万里茶路在中国境内长度约为四千余公里,从羊楼洞开始到达俄罗斯的恰克图,这段路程主要由中国商人运输,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两个世纪中,万里茶路不仅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引发了亚欧大陆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东方文明史和国际贸易史上都被写下了流光溢彩的篇章。也正是这条历时两百余年,横跨欧亚大陆,能与汉代“丝绸之路”媲美的茶叶之路造就了羊楼洞这个不朽的传奇。茶文化专家李传友说:“到了明朝的中期,羊楼洞这个地方是一个茶叶重要集散地,也是我们国家的茶马古道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的晋商也好粤商也好,包括本地商人,国外的英国茶商、俄罗斯茶商都云集在羊楼洞这个地方。”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羊楼洞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以前,以川字牌青砖茶作为通货与满蒙、俄罗斯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也是鼎盛时期,羊楼洞古镇有茶庄两百余家,人口近四万,古镇有五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贾店铺。清道光年间,有英、德、日、俄等国茶商竞相于此办厂制茶,老青茶年出口价值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国内的晋、津、沪茶人也都蜂拥而至,顿成驰名国际的大茶市的文献记载;一时羊楼洞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大茶市,这是羊楼洞长铭于心的骄傲与自豪,也使得羊楼洞这个寻常的地域名称因此披上了一重神圣的岁月灵光。据《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城、山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讲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见老青茶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以后发展为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压制成青砖茶。
“川字茶”的“川”字来自赤壁羊楼洞的湖北骄傲,既然是产于湖北,为什么会印上一个“川”字呢?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羊楼洞出好茶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水,当年这里的茶庄制茶主要用的是观音泉、石人泉和凉阴泉,三条泉水从羊楼洞的吊脚楼下穿流而过,看起来很像一个川字,因此在青砖茶上印着“川”字,这个字在当时可是俄罗斯砖茶贸易的金字招牌;汇聚在羊楼洞的很多晋商茶庄的字号大多也都带有川字,比如三玉川、长裕川、长盛川等,而且,川字正好象征着川流不息,可谓有着特殊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上,羊楼洞就像一个故事结尾处摇曳的音符,它既是中国旧时茶叶贸易发展的结尾,也是中国茶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开端;“松峰入羊楼,茶香绕凤丘,古韵珠洞晓,月旁石人瘦。”这首古诗描绘出羊楼洞明清古镇茶香缭绕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