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蛋——农村创业网

“这些土鸡蛋,很好吃吧?”

“以前倒是自己吃,现在舍不得吃了。这种鸡蛋卖到北京、上海那些大地方是10元一个的。”黄元周笑呵呵地说。

在河边村,每家每户都养土鸡。今年60岁的黄元周一直是养鸡大户,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只,以前的鸡蛋卖价总是高不了。现在,在“小云助贫中心”和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大打绿色、生态牌,打造“河边生态出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当地的土鸡蛋能以每个10元的价格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母鸡变成了我们的‘战斗鸡’,鸡蛋变成了‘小金蛋’。”河边青年创业小组组长邓生勇介绍,由本村8人组成的“河边青年创业小组”在网络上开了一个名叫“版纳河边雨林天然出品”的店铺。“顾客认为我们的鸡蛋品质好,所以销量不错。”他介绍,从微店铺开张至今,已卖出5000多个土鸡蛋,全村增加了上万元的收入。

河边土鸡蛋走出边远的瑶家山寨,进入到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深受消费者欢迎,这只是河边村依托自身独特优势,瞄准市场发展产业探索尝试的开始。

“我们这里穷,最主要的是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尤其是能为长期脱贫提供支撑的好产业。原来也想过些办法,效果不好,就更加心灰意冷了,日子得过且过。”村支书李福林介绍,之前好多地都以每亩3到5元1年就租出去了。

“我们从学术的角度做贫困诊断认为,河边村陷入了深度贫困陷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介绍, 2014年至2015年人均支出为7000多元,而人均收入仅为3000多元,人均负债达4000余元。如果在支出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还要偿还债务,则人均年收入必须达到11000元。但即便收入达到11000元,也只是偿还了债务,整体生活水平并无改善。

勐伴镇党委书记罗普琪说:“河边村要真正脱贫,最根本的是要有保证老百姓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破解好老百姓收入的保障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她分析制约因素主要是三方面,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和生态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只会种植传统的玉米、甘蔗;交通闭塞,即使有了好东西也难以卖出去,更卖不到好价钱;自我发展信心不足,养成了懒散习惯。

“要发展好产业,要致富,先得修好路。”勐伴镇镇长岩坎丙说,党委、政府投资近600万元,对进村的7.8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为河边村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优势,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在党委、政府主导下,专家教授出谋划策,为我们规划了以论坛、会议及休闲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以养牛、冬瓜猪、土鸡等为主的辅助性产业;以种植玉米、甘蔗等为主的基础性产业。”村民小组长卢学明说到全村的发展之路,思路清晰。

由一条路拓展至三条路,河边村的产业由单一的种植玉米、甘蔗传统产业迈向论坛、会议及休闲旅游为主的高端产业;由最初的一产衍生成为“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河边村的产业发展,开始了“蝶变”。

“在统一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在河边村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木质楼居,并在每家每户打造具有特色且嵌入到家庭中的瑶族客居。”小云助贫中心执行干事长张萍介绍,为了帮助农户,小云助贫先后于2015和2016年两年,通过“99公益”腾讯捐助平台为河边瑶寨的村落建设和“瑶族妈妈的客房”建设进行了公众筹资。主要用于村落景观建设、示范楼居、示范客房的建设。

“我们力争把每一间客房都设计装修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瑶族博物馆’。传承和保留好它的文化价值,让嘉宾和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来自中国农大的宋海燕老师介绍,从四月份至今,村里十余家装修好的客房都有了收入,每间均价都在300元左右,全村收入近50000元。

6月24日至25日,小云助贫中心在河边村召开了以“河边公益对话:方案公益与精准公益”为主题的第一次“河边论坛”,河边村历史性地迎来了公益界诸多知名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代表,探讨方案型公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坛、会议的市场定位已初显成效。”李小云介绍,目前已确定12月份前还有4个高端会议在河边村举办。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房间和这样好的被子。”看着自家装修一新的“瑶族妈妈的客房”,村民黄志成十分感慨。

河边村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