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

昌黎的粉条生产规模占全国的70%左右,而2011年一则食品添加中不得检出明矾的规定一出,昌黎的粉条行业陷入了困境,几乎难以为继,直到 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明确了明矾可以在粉条中添加,并公布了添加标准。那么,现如今昌黎县的粉条行业现状如何?会向哪个方向继续发展?日前记者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走访。

粉条是民间常见的食品之一,是一种用绿豆、红薯淀粉等做成的丝状食品,故名粉条(粉条),在昌黎县基本以红薯淀粉为原材料采用“传统漏瓢式粉条加工工艺”进行生产制作,并以其口感滑嫩、柔软筋道的特点畅销于全国各地。而在2009年,传统漏瓢式粉条加工工艺也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县作为全国知名的红薯粉条生产基地,目前共有粉条(粉条)加工企业44家,年产量近100万吨,总产值达40亿元,这一产业在昌黎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秦皇岛市粉条协会常务副会长杨贵海是从2001年建厂开始生产粉条的,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他亲身经历了昌黎县粉条产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到2011年、2012年我们的粉条厂基本上都是停产状态,主要就是因为矾超标。当时执行国家标准是铝不得检出,这个规定对我们整个行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粉条这种传统食品也面临消亡的风险。”谈起2011年国家对“食品添加中不得检出明矾”的规定,对昌黎县整个粉条行业的影响,杨贵海仍心有余悸。

据杨贵海介绍,明矾学名十二水硫酸铝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是传统的粉条生产主要食品添加剂。而在粉条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添加适量的明矾,粉条基本不能加工成形,而且光泽度、柔韧性和口感上都与传统概念上的粉条相去甚远。如果实施这一标准,粉条企业将无法正常生产,因为一旦在粉条加工中使用明矾,即被认定为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违规行为,所生产出的产品也必然会因铝残留而导致不合格,因而无法进入市场销售。

直到2015年1月23日,国家卫计委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2015年第1号)》,明确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可以按生产需要在粉条(粉条)加工中适量使用,其产品铝的残留量值为≤200mg(干样品,以AL计)。这一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不仅标志着困扰昌黎县多年的粉条(粉条)加工工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也对昌黎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一公告的发布,该县的粉条生产企业也相继恢复生产。

“现在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生产了,有了新的修订标准,等于给我们昌黎的粉条经营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企业只要严格执行这个标准,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不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平衡点。特别是有了这个新标准,这个传统食品也能保住了。”杨贵海说。

而据杨贵海介绍,经历了标准之争,现有粉条企业家们也对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情况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在他们不仅恢复了生产,还纷纷采购新设备,钻研新技术,打算在现在低端粉条产品的基础上冲刺中高端粉条市场。

杨贵海作为昌黎县粉条生产的领军人物,也走在了全县同行的前列。在恢复生产以后,他经过考察购进了一套太阳能烘干设备,粉条生产不再进行最后的户外晾晒干燥环节,即可包装投入市场。“因为避免露天晾晒污染,我们的粉条产品更环保更洁净。目前我们正在向国内超市推销产品,攻占高端消费市场。”杨贵海说。

据了解,像杨贵海这样筹划进行技改提升的企业在昌黎县共3家,这些企业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高端粉条市场,购进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而在新的修订标准开始执行的半年多时间,昌黎县的食药监部门及时跟进,正在对全县范围的所有粉条(粉条)生产企业,包括无证企业和小作坊进行全面治理整顿。严格对照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加强粉条(粉条)铝残留量值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

据昌黎县食药监局贾辉介绍,他们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辖区境内每家粉条生产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检验铝的含量问题。而从目前对全县44家正规粉条企业 76个样品的风险监测抽检情况看,其中产品合格率已达到90%以上。对于无证小作坊,县食药监部门正联合电力、安全生产、环保、公安等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持续对其进行有力打击,予以关停或取缔。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粉条的信息想要了解,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站粉条频道详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