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本身营养是很丰富的,也具有药用价值。肾也叫腰子,它是人的主要排泄器官,左右各一个。肾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的,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肾对于人体是很重要的器官,肾虚会引起很多的不适症状,因此适当食疗补肾是很有必要的。
泥鳅补肾吗?
泥鳅是具有补肾功效的。泥鳅中含有一种特有的氨基酸,可促进精子形成,成年男子常食泥鳅有养肾生精、滋补强身之效,对调节性功能有较好的帮助。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泥鳅的营养成分
泥鳅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铁等矿物元素以及大量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鱼、黄鱼、虾高出3~4倍,而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他鱼类要高。
泥鳅的主要品种
1、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复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2、中华花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3、大斑花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有一黑斑。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少。
4、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5、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0~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数量明显减少。
6、北方须鳅。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泥鳅的药用食法
1、取适量泥鳅放在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服时每次取5克,温开水送下,一月三次。此法对急慢性肝炎都有疗效;还可治黄疸、保肝、促使肿胀的肝脾回缩。
2、用活泥鳅适量,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与等量的鲜活虾煮汤食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阳萎。
3、每次取活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黄,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煮熟后食用,具有补脾、壮肾和健胃之功效。
4、泥鳅的粘液内服可治小便不通、热淋;外用能治白癣与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肤病。 泥鳅对SLE患者属于常用平补食品,可以生吃。
泥鳅的功效与作用
1.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
2.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
3.应用于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
4.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泥鳅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为日常食疗及预防可以多吃泥鳅,但是不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症状还是需要到医院去进行检查治疗,切不可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