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只发生脂肪肝主要存在于蛋鸡,这与蛋鸡饲养周期长,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肉鸡还是蛋鸡,为了维持高产稳产,营养全面而丰富是必然的,由于蛋鸡饲养周期长,因此,大量的脂肪积累在肝部,逐渐形成脂肪肝。我们都知道肝脏是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在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转化利用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进行相当数量的储存。造成鸡只脂肪肝的原因有哪些呢?

毋庸置疑,营养过剩是最主要的因素。造成营养过剩的原因有:一是饲养配方不合理。营养浓度过高,尤其是能量过高。多余的能量物质就逐渐转化成脂肪并沉积下来。二是营养物质的比例不适宜。例如,饲料中蛋白能量比不合适。能量过高,不能充分利用。尽管总营养量可能并不高,但仍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脂肪。

鸡采食饲料中的营养数量超出正常的生活、生产消耗量和储存量,超出部分则转化为脂肪在体内沉积下来,形成过量的脂肪组织,使鸡体过度肥胖。过多的脂肪主要沉积在皮下组织、腹壁内侧、肾脏周围、胃的四周和肝脏。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量沉积,严重影响肝脏生理功能,引起肝脏肥大。

营养过程容易导致脂肪肝,但营养缺乏也可以导致脂肪肝。这里说的营养缺乏是指某种营养素的缺乏,比如饲料中氯化胆碱、维生素E、维生素B12、蛋氨酸等。参与脂蛋白的合成,并辅助脂蛋白将脂肪运出肝脏,当这些营养素缺乏时,在肝脏加工或转化成的脂肪运不出去,就沉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

运动不足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蛋鸡养殖,几乎都是全程笼养,饲养密度大,空间小,大大限制了鸡的运动。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尤其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储存起来。

肝脏功能能力差或者受到损伤,使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不能及时将脂肪运送出去而在肝脏沉积。各种病毒性疾病、体温高热稽留、肝胆疾病,以及重金属、黄曲霉毒素、棉粕和菜籽粕中所含毒素等引起的中毒,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巨大损伤作用。

最后,就是雌激素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女人容易发胖,同理,母鸡也容易发胖,这与雌激素有关系。产蛋是一种生殖行为,产蛋量多少与雌激素的数量和活性高低密切相关,而雌激素能促进肝脏脂肪的合成和沉积。

事实上,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单独存在,也不是单独某个因素单一造成的。尤其是脂肪肝这类疾病,是一个慢性积累过程,并且与鸡的健康素质密切相关,饲养者平时要多注意。

治疗 1、在每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1000单位,维生素B1212毫克,氯化胆碱1000克,肌醇900克连续饲喂2—4周。 2、板蓝根100克,大青叶50克,茵陈50克,当药100克,大黄50克,栀子30克,川柏50克,甘草30克,三棱20克,文术20克。以上中药共为细末500克添加入500公斤饲料中喂之,连用3—5周。 六、预防:科学饲养,合理搭配饲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饲料中要使各种营养物质既能满足鸡的生理需要,又不能过剩。并且要补充足量的蛋氨酸、胆碱和B族维生素。千万不要喂腐败变质、发霉的饲料,多增加光照、增强运动量。对于个别病鸡及时淘汰。

加强管理笼养鸡、网上养鸡饲养密度要小;地面平养鸡要经常清除粪便,保持鸡舍清洁;高温阴雨天气,料槽要及时清理。 

控制应激注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防止发生应激反应,特别是在产蛋高峰期,尤其需要注意饲料更换,转群,分舍,高温,疫苗注射,清理鸡舍及各种噪音带来的应激反应。为预防热应激反应,高温季节应加大vc用量,可在饲料中添加0.04%的vc或0.4%的碳酸氢钠,同时用0.01%~0.02%的vc饮水。

限制饲养鸡群产蛋高峰期前限食量要小,高峰后限食量可大,小型鸡种可在120日龄后开始限饲,一般限喂量为8%~12%。

营养全面在饲料中配齐各种营养成分,尤其是蛋氨酸、丝氨酸、氯化胆碱以及叶酸、vb12、生物素、vc、ve等。育成鸡从16周龄至鸡群产蛋率达5%这一时期,要饲喂含钙2%~2.5%的后备鸡日粮。

饲料多样在产蛋鸡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麦类代替部分玉米,同时使用适量的鱼粉、苜蓿粉、酵母等,可有效防止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注意控制菜籽饼的用量,一般不能超过饲料总量的5%。同时要认真做好饲料保管工作,防止饲料发霉变质,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药物防治发病鸡群中,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1克、ve10单位、肌醇1克,或每只母鸡喂服氯化胆碱0.1克~0.2克,连续喂10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中药水飞蓟,用量为0.15克/公斤,连用3天。对外表正常而产蛋率持续下降笼养鸡,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氯化胆碱1000克、ve1万单位、vb12毫克、肌醇968毫克,连喂2周,注意观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