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市北郊的新农路来到沈北新区尹家乡新农村村口,就可以看到路边的大铁门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两行字“卖胡萝卜、卖大萝卜”,这个村有着沈阳“胡萝卜第一村”美誉,但今年全村1万多公斤的胡萝卜陷入滞销。
胡萝卜滞销,是因为南方胡萝卜的竞争,由于“外形好,能卖到2元钱以上,利润高”,经销商都去南方收购。因此,专家表示,“解决滞销必须产品升级。比如生产水果胡萝卜,个头比较小,含糖量比较高,品质好,价格自然就高,所以还是要品种创新。”
然而,谁来告诉农民,即使身处“胡萝卜第一村”,也不意味着种得越多越好?谁来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品种的改进和新品种的培育,提高胡萝卜的口味、质量?而于现在的粗放式农业,谁来指导和帮助农民向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产业链转型?
显然,虽然身处信息社会,但尤其在农村,依然有着许多信息闭塞的角落。信息的不对称,让农民无论种植还是营销,都处于听天由命的无助、被动状态。实际上,信息闭塞导致的不真实的信息,不仅影响本季产品的销售,直接损害农民的眼前利益,而且还将误导下一季的市场预测和生产安排。
应当看到,目前大市场的格局和形态,以农民的经验和视野,还难以驾驭自如,要让个体化生产和经营的农民自己去搜集信息,去伪存真,把握规律,作出准确的判断,以此指导生产和销售,也确实勉为其难。至于“品种结构调整”,以及胡萝卜的深加工,于农民,至少在目前,恐怕更是无能为力。
显然,这本来都应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比如,让农民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市场规律来运作种植与经营,比如,帮助农民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搭建营销平台,乃至利用网络销售,比如,加大胡萝卜种植的科技含量,以始终保持独特的口味,比如,加快发展胡萝卜的深加工,让胡萝卜的丰收不再有后顾之忧。这都需要政府在这当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实际上,万吨胡萝卜的滞销,凸现出地方政府职能的缺位,而这恰恰是时下许多农村致富的一大盲区。郞咸平教授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不是政府退出,就是市场化了。确实如此,比如,于“胡萝卜第一村”,从品种改进、生产指导、市场营销、产品深加工,都难见政府于这当中的作为。胡萝卜的如此“市场化”,当然无异于农民的灾难。
其实,正是因为农民目前受制于自身能力和条件,也亟须得到有关部门更为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把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手段、形式、方法,融入到农民的生产当中,为他们所用,为他们造福,这既是帮他们致富、乃至构建他们未来发展空间的当务之急,也是消除诸如万吨胡萝卜滞销现象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