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

前段时间,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上午,记者走进了辉县市张村乡平岭村。尽管天公不作美,但这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男人忙着盖塑钢大棚,女人在大棚里用针给香菇菌袋刺孔。今年国庆节前后,这里的香菇就能采摘上市,平岭村的村民将迎来好日子。

平岭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只有300多人,人均年收入仅有3000多元钱,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由于位于山区,耕地面积不多,缺少水资源,种植粮食也只能图个温饱。“不能这么一直穷下去,该如何发展,摘掉这顶穷帽子”成为摆在新任村支书郭立华面前的难题。

在辉县市常村镇仓房村,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74座香菇大棚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半山腰上。这个从南阳“泊”来的移民村,发挥自身优势,靠着种香菇,人均收入从移民前的3600元,增长到了如今的2万余元。

据仓房村村主任何宝中介绍,2011年刚移民到这儿的时候,村民还想哭,现在大家都笑了。为啥呢?这里有培育香菇菌种上好的太行山槲木木屑,加上国家的好政策和扶持资金,他们又可以干起种植香菇的老本行。这里产的香菇味道鲜美,绿色有机无公害,市场供不应求。“有不少需求量大的客商来咱们这儿考察,对香菇的品质都很满意,就是量太少,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只能失望而归。现在全村上下劲儿往一处使,每家每户种植香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今年预计再建26座大棚,争取到2017年,全村的大棚数量达到150座。”何宝中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那么村民能挣到多少呢?何宝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大概能摆1.2万袋香菇,每袋大约能产出1.5公斤左右的香菇。按目前每公斤香菇售价12元到13元来算,俺村村民哪家都能轻松地挣好几万元。”

这时,在大棚里忙活的村民张云云也忍不住插了话:“闺女出嫁了,现在家里3口人。俺家种了2万袋香菇,不忙的时候还能出去打工,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正是看到移民村安了家,挣了钱,郭立华有些怦然心动。2014年春节刚过,他就带领平岭村“两委”成员去仓房村取经。由于地貌相近,仓房村对平岭村发展香菇产业极为支持,热情好客的他们派出了经验丰富的技术员黄国庆上门,手把手教大家伙儿种香菇。仓房村明确提出:技术毫无保留,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14年7月,平岭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30个塑钢大棚在山村里建设开工。郭立华把自己多年经商打拼来的300多万元家底全拿出来,还去信用社贷款100万元……郭立华为了让群众致富,倾尽家财的举动,更坚定了仓房村全力以赴帮助平岭村发展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见到黄国庆,跟他打招呼,他却一溜烟地往山坡上跑。好不容易把他拽回来,他边挠头边说:“没啥好说的,两个村离得这么近,算是老乡了,帮帮忙,有啥好炫耀的。”其实,看到黄国庆一脸疲惫的样子,记者深知他肩上的责任一点儿都不比郭立华轻。

“前面的程序耽误了点儿时间,现在刺孔增氧有点儿晚。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应该对产量影响不大。”黄国庆说,从建造大棚到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刺孔,以及后面的正常管理,他都亲力亲为。“咱仓房村富裕了,也要带领乡邻一块富起来。”

据了解,除了平岭村,仓房村传授香菇种植技术的脚步还迈向了周边的其他村庄。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仓房村的移民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6月底就能喝上甜滋滋的丹江水的新乡人,再次切身感受到了他们的博大胸怀和深情厚谊。

郭立华说,今年10月份,平岭村的香菇就能采摘上市,用不了两年,“石头村”就可以摘掉省级贫困村的穷帽子。郭立华还透露,已经有外地资金准备注入,要对村里进行整体规划,一个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新平岭村正在酝酿。

靠着这“香菇缘”,仓房村和平岭村结下了“不了情”。这绵延的情谊,好似一夜春风,吹抚着一座座寄寓发展希望的香菇大棚,也暖了两村人的心窝。今后,两村人将共饮丹江水,同走发展路,续写“新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