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槟榔是海南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年产值超过百亿元,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组成调研组,对全省槟榔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指出,近两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海南槟榔产业正朝着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是受资金、技术、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槟榔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有140多万亩,收获槟榔果面积近90万亩,年产鲜果近100万吨,折算为干果22.95万吨,总产值达110亿元。槟榔产业收入占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比重达到12.77%,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为24%,成为海南农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为贯彻落实省委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总体要求,海南大力推行应用槟榔烘干绿色改造技术,省财政拿出一亿多元资金,对槟榔烘干绿色改造项目进行补贴。经过2年的改造和建设,截止2014年10月,全省共推掉土炉81780个,建成绿色环保槟榔烘干生产线222条、烘干炉5926台,年加工能力达到67.8万吨。

万宁市是海南槟榔种植主产区,面积超过50万亩,从201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进行绿色环保槟榔烘干技术改造,截止去年底,政府拿出资金7838万元,扶持建设绿色环保槟榔烘干标准型设备5392台,占全省总量的90﹪。

目前,全省建成环保槟榔烘干炉已达6660台,由于环保槟榔烘干初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在政府财政资金补贴的激励下,槟榔主产区兴建的烘干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大多数企业、个体户是在没有取得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就开始违规建设,由此带来系列问题。

一是环保槟榔烘干炉布点不平衡,单万宁市就建设了标准型炉5392台,占全省81﹪,产能过剩;二是建炉计划心中无数、一哄而上,政府补贴欠帐过多,全省至今尚有大部分环保槟榔烘干炉没有享受政府补贴;三是冷库设施配套不到位,这两年兴建环保槟榔烘干炉的企业,基本没有配套冷库,都是现烘现卖。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自然条件下,槟榔鲜果采摘后3天内要进炉烘干,烘干的果15天内不进冷库﹙低温库﹚贮藏就要发霉变质,经冷库贮藏干果可保存2—3年;四是现在兴建的环保槟榔烘干项目几乎都没拿到项目建设用地证,给企业下步做大做强留下了隐患,没有合法的证件,办理资产抵押贷款就难了。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具有毁灭性的传染病,传播形式多样,在海南槟榔主产区染病面积已达3万多亩,早期得病的槟榔园已全园摧毁,颗粒无收。目前,海南槟榔黄化病染病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严重威胁着槟榔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槟榔价格忽高忽低,呈现“过山车”状态。2013年鲜果平均价格约1.6元/公斤,干果收购价格约24元/公斤,市场低迷,许多果挂在树上无人摘。而在2014年鲜果平均价格涨到12元/公斤,干果收购价格约64元/公斤,涨价了267%,而且还供不应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产量不够稳定。由于海南自然灾害较多,遇到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造成减产,价格就会大幅提高。二是缺少冷库设施,不能收储调剂、以丰补歉。碰到价格低迷的年份,可以通过收储保鲜存放,来年上市,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三是信息不灵,槟榔价格经常受人为操纵,波动过大。海南种槟榔,湖南加工槟榔,长期来形成这种默契合作,槟榔价格本可以根据海南与湖南两地的供需关系,建立以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互惠互利的议价机制,每年由槟榔协会共同协商,提出一个市场指导价格,以保护农民的利益。由于海南槟榔管理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单门独户与湖南加工企业进行交易,容易造成压价,农民利益难保障。

历史形成海南产槟榔、湖南加工槟榔的局面,在近年来已被打破。目前,全省已有口味王、恒泰等7家企业进行槟榔深加工生产,加工原料占产量的10%左右。由于海南槟榔深加工尚属起步阶段,市场开发程度有限,槟榔产品开发基本限于咀嚼食用,产品附加值低,需待各级政府支持做大做强。

针对上述问题,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建议,科学制定槟榔产业发展规划,提高槟榔产业抗御风险能力,推广科学管理、提高槟榔产量,提高槟榔产业宣传和舆情应对能力。

槟榔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