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县东泉镇,提起旧时的木瓜村,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穷。起伏不平的地貌,传统低下的劳作,落后闭塞的思想,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结合下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穷、乱、差。
穷则思变。正如俗话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跬步积累,先是种植果树,继而发展林下经济,如今的木瓜村已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旧帽子”,成为闻名全县的小康村。201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7350元。
莫说我们家乡苦
夜明宝珠土里埋
木瓜村地处丘陵山区,高低不平的地势地貌,让村民在种植传统农作物方面心有余却力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新上任的木瓜村“两委”一班人踌躇满志,为改变家乡开始梳理思路,经过调查走访,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大家发现特殊的地势地貌在种植传统作物上优势不足,但这种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昼夜温差,却让生长于此的果品糖分含量高,口感特别好。
发展果品产业至此成为木瓜村的首选。但万事开头难,受传统思想禁锢,一部分村民瞻前顾后,怕冒风险。经过村委一班人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同时带头发展果树产业,之前还在观望的村民开始在自己的承包地内先少量尝试,并逐渐扩大规模。结果当年就尝到了甜头,这里所产的苹果酸甜可口,皮薄个儿大,很受市场欢迎。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村委开始长期聘请山西农大教授、果树专家及平遥农果站的技术员,从果树修剪到病虫害的防治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多次组织果农到山东、运城等地参观学习,开眼界、拓思想。还请来专家对土壤取样化验,进行科学施肥……
在做好果树种植基础工作的同时,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抱团闯市场,统一测报、统一防治、统一施肥喷农药、统一购买农用物资,科学的管理模式既节省了果农的开支,也提升了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该村注册了“巡天”牌红富士苹果商标,在原先“四统一”基础上又增加了统一销售,结束了村民零敲碎打的买卖,放大了品牌效益,换来了经济效益。村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红火,林果业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木瓜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樱桃好吃树难栽
幸福不会从天来
2013年的春天,一场百年不遇的冻灾突如其来,让事先没有准备的村民们傻了眼,回过神的人们赶忙放烟急救,但还是有一多半儿的花蕾冻坏了。
冻灾发生后,该县乡镇干部第一时间赶赴果园,和村干部研究抗灾自救,在实际考察基础上,提出了“树上损失树下补,果业损失副业补,力争灾年不减收”的思路。
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冻坏了一部分花蕾,但省去了疏花疏果的功夫,只要精心管理,剩余的花蕾同样能培育出好果来。而且在搞好果树管理的同时,村民们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也就是在果树下种蘑菇。
说干就干,村委干部请来了农大教授进行指导,在果树下水土温度适宜的环境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废旧的果木资源,先在村里比较有积极性的果农中试种摸索,然后逐步推广。
去年7月份,当记者来到木瓜村时,只见果园用网布围着,园内连阴蔽日,树上挂果不太多,但个头硕大,都套着果袋;而树下则整齐堆放着十几个约有二尺长、直径五六寸的菌袋。正是盛产期,每个菌袋两端都长着密匝匝的大小蘑菇,鲜嫩得让人爱不释手。
在和村民们的交谈中,记者得知每个菌袋成本1.5元,每月只要能采收6次,就有30多元的利润,每亩月收入3000多元。该村的村委主任史向明说:“林下经济确实是个好项目,虽然辛苦,但回报丰厚,2014年要大力推广。”
只要汗水勤灌溉
幸福花儿遍地开
走近现在的木瓜村,一入村口,印有“木瓜村”字样的牌楼引人注目;走进村里,新建的村委办公楼挺拔耀眼;再进深处,新建的教学楼、街心广场、绿化草坪、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让人目不暇接。街道干净整洁,民居整齐划一。
走进农家小院,生活设施齐全,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工具、家用电器应有尽有。
步入村民活动室,图书摆放整齐,麻将、扑克、象棋、电脑、乐器、卡拉OK……各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而村里去年定下的发展目标也不出预料地顺利实现,通过林下经济、家庭养殖,多点开花,全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略高,实现了灾年不减收的目标。尤其是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树上结苹果,树下种蘑菇”的立体种植道路,成为当地果农增收的又一新举措。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年,木瓜村“两委”干部积极为村民解决苹果销售流通渠道等难题,在建成100吨苹果保鲜库的同时,还计划兴建果品交易市场、果袋厂、果品加工厂,为村民再办几件好事、实事。木瓜村村民的日子将会一天更比一天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木瓜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