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种好冬枣18年
把车停在院门口,刚端起茶杯,张继民就看见丁先生带着朋友杨伟林到了。“这口感……”刚咬了一口,杨伟林做出夸张的神态。“颜值虽然不是最高的,但这口感绝对是no.1,甩他们几条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张继民笑了笑,虽然今年56岁了,但常年田间劳作的他,身体看着特别硬朗。
1997年,因为枣树良好的经济效益,武屯镇沟王村很多村民都开始种植,面积可达千亩;但由于不懂技术管理,连年坐果困难,部分村民就开始挖掉枣树改种大棚蔬菜,只有部分村民没有放弃。性格倔强的张继民就认准了一个理——别人枣树能结枣,我就一定也行。请专家,学技术,这一坚持就是18年。“现在亩产能达到三千多斤,我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呢!”
穿过一片玉米地,下到坡下,便是张继民的8亩大棚冬枣园。石川河畔特殊的沙质土壤,又处在洼地,早晚温差较大,科学管理,种出了脆、甜、酥的薄皮冬枣。
一边往坡下走,张继民一边介绍着。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进入大棚,看到竹竿支撑、果实累累的枣树、羞红脸的冬枣串串压枝低,来客总是掏出手机,不停地拍照“晒”朋友圈。
枣树管理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环剥,也就是在大枝处剥掉一圈指头粗的树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环剥太深,伤了木质,枝条就死了;太浅,阻止不了营养输送,达不到效果,所以全凭实践经验。“原来我请别人环剥,现在是别人请我。”摸着“伤痕累累”的枝条,张继民说,因为自己技术过硬,现在经常帮助枣农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帮村民学习技术一起挣钱
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顺利,张继民第一次掌握了环剥技术,终于等到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只是这喜悦没有持续多久,8月底连续7天的连阴雨,让冬枣大量开裂,掉落,雨停后,园子地上落满了枣农一年辛苦的盼头。说起2007年的遭际,张继民眼睛开始湿润,“那一年真的不想到地里去。”
但张继民没有放弃,他总结教训、继续外出学习技术。2010年,他的枣树住进了“大棚”,就再也不怕连阴雨了。“大棚枣肉质更嫩,口感真的更好了。”
“务一行爱一行,丢不了手啦!谁让俺就是个闲不住呢?”张继民说,下一步他要帮助村民搞好种植技术,和大家一起把钱挣。
冬枣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