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的生意叫买卖,而大家共同来做才叫产业。我认为,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深加工,只有完善配套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实现产业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本地资源服务本地市场。”通海佳洲蓝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云光说。
之所以选择酿蓝莓酒,与当年他种植销售蓝莓鲜果有很大关系,李云光回忆。
2011年,他与几个朋友在通海县河西镇租了160多亩土地,种植烤烟、蓝莓。当时,遇到天干缺水,浇灌蓝莓很困难,人工成本高,但蓝莓的销售却不是很理想。令他难忘的是,当时送蓝莓给中间商,送完后中间商却一分钟都不让他多待。原来,中间商这边压低种植户的价格,那边却对收购商抬高价格,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他就想,只有发展深加工,做自己的品牌,才能让别人争着来买,而不是自己拿着去卖。
从2011年开始,李云光购买了大量书籍进行研究,学着酿造蓝莓酒,并聘请了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在经历多次失败后,2013年,他终于将自己想要的蓝莓酒研制成功。2014年,佳洲蓝莓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这在当时是全省唯一一家。2014年9月蓝莓酒正式生产,今年7月开始入市销售。在今年的中国―南亚博览会上,佳洲蓝莓酒首次参展,就签下了500万元的意向性订单,这让李云光很欣慰。
如今生产的蓝莓红酒、蓝莓白酒等7个单品包装,全都是学设计出身的李云光自己设计的。为什么从设计师转行做了酿酒人,李云光给记者讲述了他的青春创业路。
大学毕业后,李云光先到一家公司当了一名设计师。2005年,法院招聘合同制书记员,李云光又考入法院工作,这在家人看来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他却在2006年8月,从法院辞职出来创业拉鸡粪,这让家人很不解,甚至还有人笑话他。
李云光说,当时他了解到通海养殖户多,而鸡粪却无法处理,认为是个商机,就自己开着车收鸡粪卖。而就在拉鸡粪的第一天,他就病倒了,拉了两车粪回到家发起了高烧。虽然开头就遇到了困难,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看准了的事就得坚持做下去,就算前面有座山也得翻过去。
创业前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收粪、晒粪、送粪,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送12吨粪,都是他自己拉、自己搬、自己送。他打趣说:“鸡粪散发出的臭味不仅让车里臭,甚至连自己身上都是臭味,干了一天的活到饭店弄点吃的,人家嫌臭都不愿意接待,只能忍着饥饿回家吃。”
晒粪时,散发出的臭味影响了周边村民的生活,村民开始投诉,这也让他意识到晒粪既不环保,也不是长久之计。他觉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对食品的要求也在提高,如果用鸡粪为原料做成有机肥,施有机肥种出的蔬果绿色、安全。
2007年4月,李云光与伙伴合伙准备进行有机肥生产,可建厂却遭到村民的阻挠,村民担心肥料厂会污染空气。为此,他们不断研究发酵技术,向当地村民保证在肥料厂30米外闻不到任何臭味,才得到村民的理解。随着有机肥客户群的增多,肥料也送到更多种植基地。2009年,在送有机肥的过程中,他注意到,在云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出的蓝莓品质好,售价也高。于是,李云光购进1000多棵蓝莓苗,开始学习蓝莓种植,并专门到省外聘请技术员指导蓝莓育苗及种植,经过不断试验,最终育苗成功。他想引导更多农户一起种植,但因为当时看不到效益,免费提供苗木给河西镇当地农户,他们也不愿意种,认为种植蓝莓没有种植蔬菜效益高。李云光只好到外地寻求合作伙伴。
如今,我市蓝莓种植悄然兴起,河西镇当地村民也种起了蓝莓。但是,蓝莓种植多了,却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市场上就出现蓝莓售价低的情况。李云光了解到,以往最高卖到每公斤180元的蓝莓鲜果,而今年最低时却只能卖到28元每公斤。
“蓝莓真的过剩了吗?我认为并没有,只是信息不畅,没有自己的品牌支撑。”李云光说,只有通过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才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销售的问题。现在,当地10多户农户栽种的蓝莓直接送到酒厂,鲜果可得到及时储藏并保证产品品质,也保护了农户的利益。
据李云光介绍,当初成立佳洲蓝莓专业合作社,是希望通过与农户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及销路,鼓励农户种植。随着产业的发展,将通过成立公司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下一步,还将通过微信等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更好地推向全国,将云南的高原特色产品优势发挥出来、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