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一大早,盛鹏飞就冒雨来到了位于北京来广营北路的仓库。昨天,一车20来吨新摘的哈密瓜刚刚从他的家乡运抵北京。
“这瓜可新鲜了,我得把瓜赶紧寄出去,让大伙儿尝尝正宗原产地的哈密瓜是什么味道。”一来仓库,盛鹏飞就忙不停地发快递,这些产自新疆哈密淖毛湖的哈密瓜两个一组地装在礼盒里,盒子上贴着“两色贡瓜”的标签。
提供安全质优的哈密瓜——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目前还是北京农学院大四学生的盛鹏飞决定加入卖瓜的行列。眼下,淖毛湖的哈密瓜熟了,千挑万选的“两色贡瓜”也上市了。
哈密小伙卖哈密瓜
盛鹏飞从小就与哈密瓜打交道。他生长于新疆哈密淖毛湖,这里是新疆哈密瓜的优质产区。种瓜、卖瓜,不仅自己家里种了几十亩哈密瓜,他的父母也做了二十多年哈密瓜的生意。对哈密瓜,盛鹏飞再熟悉不过了。
可是自打来北京上学,他吃的哈密瓜却没了自己熟悉的味道。他也去一些知名的电商平台购买哈密瓜,结果“吃完就傻眼了”,“这还能叫哈密瓜吗?”
而每次他从家里带来的哈密瓜,却能让身边品尝过的人赞不绝口,甚至有人告诉他,“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的瓜”。
这让盛鹏飞思考:北京市场上为何难遇优质哈密瓜?他真正开始研究哈密瓜,是从大二开始。当时,他作为交换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跟着农大的老师在试验田里种哈密瓜。
这年暑假,盛鹏飞就开始筹划卖瓜。此时,通过学习、调研,他已经可以解答自己之前的困惑了。
“优质的哈密瓜在北京卖不起价。”盛鹏飞一语道破,原产地的瓜品质好,相应地价钱也相对高,而北京市场则更青睐价廉的哈密瓜,“北京市场上的哈密瓜大都不是产自新疆。即使产自新疆,也很少来自原产地。”
盛鹏飞想做的,就是通过“两色贡瓜”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哈密瓜”。给产品起名“两色贡瓜”,是因为哈密瓜有两种颜色,在清朝康熙年间,哈密瓜又成为贡品——瓜以地名,地以瓜闻。
“哈密瓜一种是黄色,一种是黑绿色。以前进贡的就是黑绿色的瓜,表皮厚,有奶香,口感清脆;黄色的瓜则有淡淡的柠檬香,口感清爽。”盛鹏飞说。
淖毛湖产区是新疆最大的晚熟哈密瓜种植基地,6月中上旬种瓜,大约3个月后,哈密瓜就要熟了,盛鹏飞的第一批货即将从那里发出。
坚持品质和服务
说“两色贡瓜”是“千挑万选”一点也不夸张。在出精品瓜的淖毛湖产区,盛鹏飞能拉走的量少之又少,但选瓜却是挑了又挑。
“淖毛湖产的瓜品质本身就更胜一筹。在产区里面,我们又专门挑了盐碱地产的瓜。这样无论是口感、香味和耐储性都更优。”盛鹏飞说,“在这些瓜里,再根据形状、分量、色泽等进行一遍挑选。”
经过如此挑选的两个哈密瓜,在重量上能保证“不低于14斤”。
盛鹏飞的精挑细选让常年做传统渠道的父母费解。“他们走的货本来就是高质量的货,我还要从中挑选这么精品的货,价格又卖不高,他们觉得很不解。”
父母不解的不止如此。在产品的包装上,他们的分歧也很大。盛鹏飞给“两色贡瓜”设计了新的包装礼盒,这种礼盒的高度是20cm。而他的父母则认为,用普通的纸箱发货即可。
这种普通纸箱的高度是17.5cm,装下哈密瓜有余但又不剩太多空间。“我的父母平时发货都是用这种纸箱。”盛鹏飞解释道,“他们觉得我的礼盒不方便装车,又增加了成本。”
这礼盒高出的2.5cm,给发货带来麻烦,但盛鹏飞确有自己的理由。“这是有意留出来的,为了方便进行二次填充和包装,避免发快递时出现破损。”
每当新货运抵,他也总赶着第一时间发货,目的就是为了让客户在最佳口感期内品尝清甜的哈密瓜。对于贮存时间稍久的货,他宁送不卖。“那些货我就没卖了,跟朋友讲清楚货有什么问题,他们能接受,我就送。”
今年夏天,盛鹏飞花了很长的时间,寻找一种叫“苦豆子”的豆科植物。他说,这种植物能提供大量的氮源,还能提供生物碱,对病虫害防治、提升瓜的品质等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很多农民种植都是靠经验,其中有一部分运气,有一部分是技术。”盛鹏飞说,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运气,什么是技术,“再使得运气成分少一些,技术的控制力大一些,用这种方式保证哈密瓜的品质。”
哈密瓜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