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

时值九月,京城众多园林里火红的石榴已挂满了枝头,成为秋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街巷中的水果摊儿上也开始有石榴悄然上市。

石榴在我国的种植已有两千多年,晋代《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国石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因石榴成熟后果实通红,籽粒饱满,民间以此象征子孙满堂,日子红火,被视为吉祥物。有史料记载,最初传入的石榴多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唐代以后逐渐在各地栽植……

北京种植石榴已有千年

辽代墓葬曾发掘出“石榴”壁画

北京地区种植石榴的历史,古籍中未见准确的记载,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推断,大致始于辽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015年3月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村发现一处辽代墓葬群,墓里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石榴”壁画。画面当中的一个碗里放了很多石榴。经考证,此墓系辽中期墓葬,即辽景宗、圣宗和兴宗时期,也就是公元969至1055年之间,由此可见,近千年前的辽代南京(今北京西南部)已有石榴这种水果。

据《北京果树史话》称:石榴出现在北京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辽代,因此前未见记载,而石榴传入北京,应与“澶渊之盟”有关。

北宋景德元年,即契丹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底,宋辽缔结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并多有交往。其中北宋使臣出使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时,多自汴京(今河南开封)北上,经南京(今北京),出古北口至上京。南京(今北京)作为辽的陪都为北宋使臣出使辽国的第一个驿站。

唐代时石榴已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到了宋代,中原已是“村村均种石榴”,但契丹国尚未有石榴种植。因石榴皮质厚韧,存放两三个月后内部果粒依然新鲜,所以有自汴京北上的使者或商贾将石榴作为礼品带入契丹,由此石榴也就传到了南京(今北京),契丹人将其视为稀有果品,但最初只有契丹官员和贵族阶层才能品尝到石榴的美味。

明代时,北京地区石榴种植的数量开始增多。直到清康熙年间,石榴更被广泛种植,甚至普遍出现在北京的四合院里。

清代丰台樊家村以石榴种植知名,有十余个品种,分为观赏和食用两类。因石榴既是秋日里的美味,又能观赏,所以颇受京城百姓的青睐。每到金秋时节,樊家村产的石榴便成为京城果局子和花铺里的抢手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土岗人民公社(今花乡)樊家村花队尚有2000棵大石榴,其中10多棵已生长200年,每年向首都市场供应石榴4万多斤,丰台石榴曾享誉京城。

永外“石榴庄”是北京最早的石榴园

明嘉靖时期墓志铭已出现“石榴庄”三个字

丰台区南苑有个石榴庄村,据《北京市丰台地名志》记载:“原为皇家石榴园。石榴是伊朗向清政府进贡果品,后引种在此,帝制取消后,石榴园废弃,村周变为坟,1949年后,坟地改为耕地,石榴庄村名沿用至今。”此说把“石榴庄”的成村与命名年代定在清朝,但当地老人称这里种植石榴的历史已有四五百年,早在明代已有石榴种植。而且这种说法已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1949年,石榴庄村域曾出土了明代武略将军(从五品)毕清墓志铭,上面记载着他于“嘉靖辛酉”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葬于“永定门外石榴庄祖茔之次”。万历五年(1577年)毕清夫人李氏也葬于“永定门外石榴庄,与武略合持”。这两块墓志铭所记载的石榴庄,其地点和名称与今天丰台的石榴庄基本一致,只是比《地名志》上的记载早了许多年。

据考,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有波斯(今伊朗)使者到北京朝拜,将当地盛产的石榴进奉。明成祖朱棣对这种籽粒饱满,味道甜酸可口的果品甚是喜爱,令人将石榴的种子收存好,以为来年种植。但使者告诉永乐皇帝,石榴非栽种其籽就能结果,而是从树势健壮的母株上剪取生枝条作为种条,进行繁殖。第二年波斯使者特意派人到北京传授石榴栽培技术,同时带来数十株培育好的石榴幼苗。朝廷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门)外约20里的地方设御果园,专为皇家种植石榴,由此这里成为北京最早的石榴园。每至金秋时节,大红的石榴便被送入宫中。百余年后,在石榴园附近形成聚落称“石榴庄”。大约是清道光年间,石榴园被废弃,但“石榴庄”之名被沿用下来。

康熙皇帝以石榴为祖母祝寿

宫女被赐名“红、黄、白”石榴

石榴成熟的季节,恰逢重阳节,所以民俗中又将石榴作为重阳节的寿礼,送给长者,祝老人长寿。

康熙皇帝童年痛失双亲,全赖祖母孝庄太后抚育其成人。他八岁继位,也是祖母给以资政,所以他极尽对祖母的孝敬之情。因为孝庄太后特别喜欢石榴和菊花,所以康熙亲政后的每年重阳之时,他都要亲手挑选几个又大又红的石榴进奉给老祖母,并亲自动手,用一千盆菊花在孝庄住的畅春园春晖堂前筑起一座高达一丈多的菊花塔(俗称九华塔),以表达孝心。

此外,康熙皇帝还特意让太监在畅春园的西花园内辟出一块地,专门种植了几十棵石榴,其中多为上品的“三白”石榴。他还亲自到石榴园中除草,浇水,查看石榴的长势,所以石榴园里结出的石榴个个籽粒饱满,个头硕大。

康熙还命宫中的能工巧匠用黄金、翡翠、玛瑙做出了一盆石榴盆景,放在老祖母居住的畅春园春晖堂内,供老人家观赏。并将三个贴身侍奉老太后的宫女赐名“红石榴”、“黄石榴”和“白石榴”。

康熙皇帝听老太医说,石榴有健胃提神、消食化滞、养颜明目、延年益寿之效,所以每年采摘石榴时,他都要让太监们精心挑选上百个石榴,小心存放,以备老太后食用。当老人家年老、牙口不好之后,令太监将石榴的籽粒压成蜜汁,作为老太后的饮品。

孝庄太后故去后,康熙每年金秋时节依然在老祖母生前居住的春晖堂内设案,上供石榴,堂前筑“菊花塔”,并在案前焚香,直到他69岁故去。

慈禧太后对石榴情有独钟

山东南崔家石榴和峄县石榴被列为贡品

慈禧太后爱吃石榴,尤其爱吃山东产的石榴,也就是胶东南崔家石榴和胶南峄县(今枣庄)石榴。

胶东有“南崔家石榴,莱阳梨”之说,南崔家石榴果皮鲜红而厚,籽粒肥大而软,汁多味酸,别有一番口味。一个远离京城千余里的胶东小村产的石榴何以令老佛爷青睐呢?据传与该村一孙姓太监有关。

那年,已进宫数年的孙太监被准许回家探亲。回京前便想着带点什么礼物给慈禧老佛爷。一个亲戚给他出主意,说南崔家石榴树是从火石头里长出来的,籽大酸甜,不妨带些回去,让老佛爷尝尝。于是孙太监便精心挑选了几个又大又红的石榴带回宫中,进奉给了慈禧太后。老佛爷尝后大加赞赏,随即将南崔家石榴列为贡品。

峄县石榴(今称枣庄石榴)据传是一位晋京任职的县令进奉给慈禧太后的。传说这位县令晋京时,恰逢慈禧太后60大寿,便想给老佛爷带些礼物。想来想去想到了峄县特产“软仁石榴”。它汁多味甜、核小质软、色香俱佳,为石榴中的珍品。不想慈禧一见这峄县石榴,甚是喜欢,品尝之后,赞许有加,随后也被列为宫中贡品。

据说慈禧太后曾令人将南崔家和峄县的石榴树移植到颐和园万寿山北面的一块坡地上,或许是水土不服,结出的石榴又小又涩,远不如原产地的石榴好吃,所以仍令这两地按时令进奉。

老北京四合院的石榴情结

石榴寓意日子红火子孙满堂

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说的是京城四合院里夏日别致的景观。早年间宅门大院里多用石榴树做点缀。根据院落的布局、大小,置数盆或数棵石榴,并以鱼缸杂列其间。每至盛夏,高搭天棚以蔽烈日,闲庭信步在石榴树和鱼缸间,使人十分惬意。

北京人之所以喜欢石榴,一是石榴花以火红色居多,农历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满树花开,芬芳四溢,所以称五月为“榴月”。二是石榴成熟后籽粒饱满,在多子多福的传统意识影响下,因为石榴多籽,故被赋予子孙满堂,日子红火之意。三是石榴酸甜可口,入口品尝,开胃清心,令人回味,是极好的时令果品。

北京人以“三白石榴”为最佳,被视为石榴中的“上品”,多种植在深宅大院里。“三白石榴”与其他品种不同,主要是花瓣、果皮和籽粒都是白色的,故名为“三白”。成熟后果大、皮薄、色鲜、汁甜、饱满、渣子少,味道特别纯甜,又称为“冰糖石榴”。而一般人家的院子里多种植红石榴,又称“四瓣石榴”,观赏性较强,果味远不如“三白石榴”。

以上就是小编带给您的关于石榴在北京种植的开始时间的介绍,希望今天带给您的小知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