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

肇源县二站镇土城子不大,1626口人,没啥资源。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家家有"干货"。年年六七月,别的村正苦熬干休的没"进项",他们却早把柿子换成钱。这个村,种柿子历史早,但能发家的奥秘在于:

1、村支书积极鼓励农民集中连片种植

村民台上唱,干部台下"帮腔"。这两年,村委会帮着串地,集中连片3000亩。每年春起,4月20日育苗,5月20日移栽,村干部走东家跑西家,没井帮打井,缺种子、化肥出头帮着赊。自打去年有些村民和县罐头厂签合同算帐麻烦,村里也把这操心事揽过来。去年七月,120万元的柿子款一次性拿到村上,手里掐着花花绿绿的厚厚的票子,大伙儿都说,种柿子看来比啥都出钱。

有心人早把账算明白了:一亩地投入50元亩产2吨,保护价一吨200元,亩纯效益350元,不种,犯傻。

2、托人和柿子的福土城子富了

全村480户,90%都务这一行。今年仅此一项户均增收615元,全村增收26.6万元。

孙景富,种柿子的老把式,红砖亮瓦宽院套,日子过得像模像样。用村里人话说,他的日子全是用柿子堆起来的。提起他家,1990年穷的出了名。供孩子上学,鸡蛋都舍不得吃,土坯房两间。夏季,最怕连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年头,连添一件新衣服都很难。

1991年春,村里动员种柿子,开始小种,后来大种。从三四亩地一直种到10多亩地,收入也一个劲地"添膘"。去年他自己19亩没够种,又另外包了3亩地,纯赚2万多元。这回,蔫巴老孙来了精气神,盖了3间起脊砖房,年底还把一台新四轮开回了家。

像老孙这样的大户,从村东数到西,不下30家。去年,遇上旱灾,全村收入也不错,人均1800元。砖瓦房率达到60%。

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不断提高,柿子作为鲜果的营养价值广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柿子种植户种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