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蛀果虫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毫米左右,翅展24~33毫米。体背和前翅正面黄褐色。前翅外缘弧形,有清晰的褐色基横线、内横线、中横线和外横线,后两条呈波状,略弯曲;亚缘线锯齿参差不齐。环状纹和肾状纹明显。后翅棕黑色宽带比棉铃虫窄,宽带中段内侧有一棕黑色线,外侧稍内凹。
卵 半球形,稍扁,直径0.4~0.5毫米,高约0.4毫水。纵棱一长一短,呈双序式,卵孔明显。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多变化。或为淡绿至绿色,或为黄白至淡红色;头部黄色;背线和气门上线的颜色比较深,气门线多为白色;腹部第l节和第8节背面的两对毛的基部突起呈圆形,其附近的小刺较少且较钝。
蛹 体长17~21毫米,宽约5毫米,多为黄褐色;体前段粗短,气门小而低,很少突起;下唇须细长,纺缍形;下颚末端达到前翅末端前方:中足不与复眼相接,其末端伸到下颚末端的前方;后足在下颚末端露出一小段;前翅达到第4复节后缘。腹部末端有一对小突起,其上各生一刺;第5~7腹节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和圆形的刻点,刻点小而密。
【龙眼蛀果虫发生规律】:
“蛀果虫”成虫寿命长,一般为60-70天,飞翔范围广。一年发生7~9代,成虫羽化后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补充营养(夏季约10~20天;秋季25~30天;冬季3~4个月)才能交配产卵,卵产于将近成熟的果皮内,每处5~10粒不等。每头雌虫产卵量400~1000粒,卵期夏秋季1~2天,冬季3~6天。幼虫孵出后即在果内取食为害,被害果常变黄早落,即使不落,其果肉也腐烂不堪食用,对果实产量和质量为害极大。幼虫期在夏秋季需7~12日,冬季13~20日,老熟后脱果入土化蛹,深度3~7厘米。蛹期夏秋季8~14日,冬季15~20日。“蛀果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低生育慢,温度高生育快,卵、幼虫、成虫的发育受气温的影响,蛹在土中发育则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每年从5月份左右开始成虫量增多,开始出现越冬后的第一个发生高峰,到8月左右出现一个较大的发生高峰,高峰持续到10月,11月中旬以后开始下降。
【龙眼蛀果虫为害症状】:
以幼虫蛀害嫩梢、花穗、果实,幼果期受害落果严重,成熟期被害,果蒂内充满虫粪,影响品质,嫩梢、花穗受害,先端枯萎,影响新梢生长和翌年开花结果。
【龙眼蛀果虫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在果实成熟期,每隔3天摘除一次树上的虫害果和捡拾地上的落果和烂果,并集中掩埋在50cm以上的深坑内压实,或者用水浸泡8天以上。但切勿浅埋,以免害虫仍能羽化。也可用7500倍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药液处理2天或倒入水池中长期浸泡作沤肥。②、对于落果、烂果多而未及时清除的果园,每隔2个月进行一次土壤处理。药剂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0.5公斤/亩;或者45%马拉硫磷乳油500~600倍、48%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在土面泼浇;也可用1.5%灭蝇胺颗粒剂1公斤拌沙15公斤在果园土表撒施。③、冬耕土壤,消灭越冬虫蛹。
2、诱杀防治:①、从成虫大发生初期开始,在树冠阴蔽处挂“蛀果虫”专用引诱瓶3~5个/亩,每20~30天加专用引诱剂2亳升,如自制诱瓶则要每10天再加上2滴敌敌畏。②、当专用引诱瓶每瓶每周诱虫达10头以上时,在田间放置诱饵诱杀成虫,饵诱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