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刚从内地到海南来的人们,都会特别奇怪,在一些宽敞的道路上为何会有斑驳的“血迹”,那一抹鲜红的色彩抑或会让初来乍到的你感到害怕,好奇于海南当地人口中血红的液体从何而来,为何一些人的牙齿是黑色的,让大多数海南人津津乐道地咀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海南独特的嚼槟榔风俗。
嚼槟榔是海南当地人的一种习惯,更是接待客人的风俗,槟榔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迎宾敬客,款待亲朋好友的佳果,因古代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才有槟榔的美誉。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稻含撰著,成书于公元304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专著。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而食用槟榔的方式早在《海南岛志》对食用槟榔有着详细的记载,“食时将槟榔纵破为四,纳于口中,别取蒌叶一片,涂以蚌壳灰浆,混而嚼之,随嚼随吐,流涎如血。若遇数人聚坐一堂,则地面可使尽赤。此热带住居习尚也。偶取尝试,槟榔、蒌叶各有一种芳烈之刺激性,必借蚌壳灰以款和之。问之食者,云如无灰,则味不甘,色不红云。海南西南部人民,如三亚、临高、昌江、乐东等处嗜此者极火,女人尤甚。”长期嚼食槟榔会使牙齿发红、发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槟榔的热爱,晚饭后嚼上一口,是多么享受。
这些让海南人百吃不厌的植物有槟榔、蒌叶,还有配料石灰,有些老人觉得口味淡的,还会加上烟草,或是“茶根”。这样嚼出来的颜色会更加鲜红,有些生过病的老人常常以自己嚼出的槟榔渣是否鲜红,作为自己生病痊愈的依据。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区,入冬是槟榔收获的季节,在主要产区的万宁、陵水、定安等市县的街道上,摆满了卖槟榔的摊点。
槟榔是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没有见过椰子树的人,刚开始见到槟榔树时会误以为是椰子树。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分布区域涵盖亚洲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热带地区。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槟榔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米。茎直径约15厘米,6-9枚叶簇生于茎的顶端。果实外皮坚硬,内含一粒槟榔子。槟榔果略小于鸡蛋,采收期约每年的8-11月,去皮煮沸处理晒干后呈深色以便存放长久。咀嚼时可以蒟叶包覆。槟榔中主要的生物碱为槟榔碱。槟榔生于南海,它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具有消化化痰,疗疟、杀虫等功效,是历代医家治药的药果,槟榔果苦、辛、温、涩。
蒌叶是生长于农村的蔓生植物,叶片厚大,色泽浓绿,气味芳香,遮阴及观赏效果较好,抗病抗虫性强,栽培技术简单,易于种植。蒌叶性味辛、微甘、温,可用于祛风散寒,行气化痰,消肿止痛。用于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风湿骨痛,骨寒痛,妊娠水肿,外用治皮肤,湿疗疮疤,脚癣。蒌叶具有特殊的芳香气体,兼有帮助消化,防治寄生虫,抗传染病等作用,用作食品添加剂,研制作保健食品,开发保健药品,由于东南亚、南亚、太平洋,岛屿居民有嚼食槟榔的习俗,对蒌叶需求量也较大,我国的蒌叶可望成为出口商品,当然,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所发表的这项研究报告,在盛行嚼蒌叶的国家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的比例较高,而亚洲移民中这些比例也高于其他人口。
到海南来的游客除了领略宝岛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风俗人情,“客至敬槟榔”就是其一。探访亲友时,主人往往会拿出蒌叶盒来招待,盒内装有蒌叶、槟榔、石灰、烟丝、茶根等配料,这是平日里礼貌性接待宾客的必需品。而在海南无论大小节日,红白喜事都需要奉上槟榔祭祀,如果没有新鲜的槟榔果,晒干的槟榔配上个蒌叶,石灰也可代替使用,除了接待宾客,槟榔在海南的风俗习惯中也广泛应用,尤其盛行于婚庆嫁娶的时候,如在定亲或婚庆嫁娶时槟榔是为男女双方情定终身必备的唯一佳品。
槟榔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打破旧的种植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群众找到了新的增收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