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修文县农民工马怀麟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引种猕猴桃,建立联户合作农场,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猕猴桃从此在修文扎下了根。此后,每当猕猴桃收获期,正是修文农民的收益季。规模种植、发展农村电商、产供销一体等多种形式相集合,修文逐渐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猕猴桃”已成为修文的特色农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县确定到“十二五”末种植猕猴桃规模达20万亩,“十三五”末达30万亩的发展目标,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规模种植猕猴桃 特色产业富民
修文种植猕猴桃有3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修文县开始引进10多个猕猴桃品种进行试种,到2002年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把以前大面积闲置的荒坡、瘦土发展为猕猴桃园,将猕猴桃打造成修文县生态富民特色产业,还成为了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
可惜好景不长,2002年以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营销无力等原因导致“果贱伤农”,修文猕猴桃种植规模萎缩仅剩2万亩,产业发展跌入低谷。“产量上不去,品质上不去,价格上不去,一些村民把果树砍掉,重新种上农作物。”平滩村返乡农民工黄林说。
由于贫穷,平滩村的大多年轻男女选择外出务工,黄林也不例外。黄林曾在贵阳、海南等地务工,听说家乡的猕猴桃发展情况,萌发了创业想法。2008年,黄林返乡创业,不仅将父亲创办的猕猴桃果园承接了下来,还将部分村民的荒地流转发展猕猴桃。通过几年摸索,黄林掌握了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并在规模种植中取得了好效益。
“家家种植猕猴桃,户户都有高收入。”黄林的成功经验,让平滩村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猕猴桃种植行列中,平滩村的700多户村民,每年上万亩的猕猴桃带来5000多万元收入,村民因此走上致富路。
如同平滩村一样,修文县的谷堡乡、洒坪镇等地也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园区内不少村民将荒地、瘦土租赁给种植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再到地里打工,每个劳动力一个工作日领取100元钱左右工钱,每年除了承包费用,每个劳动力还可以拿到200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收入翻几番。
农村电商 拓宽猕猴桃产品销路
有了30年的种植经验,修文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贵长”猕猴桃。修文县注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区域布局明显、产品特色突出的黔中现代生态农业板块。从2010至今,获得5000多万元资金支持,修文县以谷堡、小箐为重点,十个乡镇全面发展猕猴桃。
“政府措施硬,我们有信心。”去年,在外创业打拼多年的李纯志回到自己的家乡,将附近山头1000多亩土地承包下来种植猕猴桃。这些土地以前大部分种玉米,辛苦一年收入只有3000块左右,再除去人力物力,收入便所剩无几。
李纯志算了一笔账:种植猕猴桃,三年挂果,进入盛产期后最低亩产3000斤,按最低市场价算一亩也能挣将近一万元。“以后发展猕猴桃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再把农村电商发展起来,猕猴桃带来的价值还远远不止这些。”李纯志对猕猴桃的产业路充满了信心。
有了产品,再谋市场。修文县积极利用电子商务为修文猕猴桃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开拓新思路。截止目前,贵州汇隆生态旅游观光园、修文茶山绿园猕猴桃种植园、贵州顶好果业有限公司等10家修文县的猕猴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订单,企业现场考察后进行线下签约销售的猕猴桃有40多万斤,总价值达300多万元。
产供销一体 创新猕猴桃产品形式
近年来,修文县坚持“生态、立体、果畜一体循环发展”的理念,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了山上有林、林下有果、林中有畜禽、粪污还林还土的生态、环保、循环发展。
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服务,多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工作思路,创新机制、整合资金、多措并举,猕猴桃产业开始慢慢崛起:修文县预计在“十二五”期间种植猕猴桃面积达20万亩,“十三五”期间达30万亩,将建成中国最大的猕猴桃产业园。
猕猴桃的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种植,在全面提高科技含量、规模效益的同时,积极扩大农产品的延伸产业链,修文县将建2000亩集科研、培育、冷藏、深加工、贸易、物流等为一体的猕猴桃工业园,切实解决猕猴桃“产、供、销”的问题。
抓产业,促带动,助发展,努力打造贵州精品农业果品,修文县致力于优质猕猴桃品牌发展,不断创新产品形式,引进深加工企业。目前,贵州三金圣果公司现已发展为修文县集猕猴桃种植、保鲜贮藏、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猕猴桃系列产品生产研发企业,将推出猕猴桃果酒、猕猴桃蜜炼茶、硒锌胶囊、硒锌强力冲剂、活性微生物饮料、益生菌饮料和益生菌口服液等高端产品,并在投入生产后上市。
猕猴桃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