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江安县桐梓镇姜庙村赶场山李子专业技术协会党支部依托原生态李子种植基地种植的当地有名的“赶场山大白李”这一无公害水果品牌优势,以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协会带动产业发展 ,引领果农利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江安大白李又称“赶场山大白李”,是川南特有的名小水果。该县桐梓镇赶场一带山水质优良,空气、土壤质量良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六大优良李品种之一,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有四百多年种植大白李的历史。因此,赶场山一直被视为“江安大白李”的原产地,这里出产的李子有肉质细脆,果汁充足,香甜脆爽、果瓤脱核的特点,历史上曾作为皇室贡品。
近年来,江安县大力发展以大白李为主的地方特色水果,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科技管护,江安李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产量大为扩大,江安赶场山大白李知名度大幅提升。抓住这一契机,2007年3月,江安县赶场山原生态李子专业技术协会应运而生。
在成立之处,尽管赶场山具有生产无公害优质李子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技术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高,村民长期分散种植、管理粗放、叫卖销售,又受以前种植效益差的影响,村民们不愿加入协会。
当时协会成员只有52户,种植面积仅150亩。李子未能形成让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针对协会作用发挥不强的这一情况,在桐梓镇党委的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该协会在充分分析江安李产销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安李顺畅销售、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把目光锁定在协会骨干会员和种植大户,要求协会骨干和大户至少带动10户以上李子种植户,并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大规模种植大白李。
同时,协会把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 培养成党员,鼓励他们联系帮助贫困会员。在协会的带领下,及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向会员承诺实行保护价收购李子,促进了协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协会发展会员332户,其中营销大户成员8名,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5户。还辐射带动一般种植户453户,李子种植面积达1600亩。
由于以协会为龙头,近年做大做优了这一传统品牌产业,以协会会员为主的果农发展李子种植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该李子种植基地由前些年的两百亩左右迅速发展到现有的5000亩,产量达到每亩1000公斤。果农收入由四、五千元增加到上万元。
协会还加大了对江安大白李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大白李热销期, 江安县赶场山的市场卖价成倍上升,一般由原有的每公斤两元左右卖到每公斤四元以上。
现在,李子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了,群众增产增收的信心更足了。“自从有了协会,不光我们的李子不愁销,连农家乐的生意都跟着火了。”协会会员、果农刘继华等说。
近年来,该协会围绕加快协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配合协会打造“赶场山大白李”品牌,申请注册“赶场山”产品商标,享有了“赶场山大白李”的知识产权。同时,支部委员林同勇牵头,向会员户流转土地30亩,建立了年产李子苗50万株的苗圃基地,除免费向会员提供李子苗外,还把李子苗销售到广元、苍溪、富顺、犍为等地,大大地提高了赶场山李子的省内知名度,在川南一带水果市场又随处可见大量江安大白李的熟悉身影。
目前,原生态李子专业协会生产的“江安大白李”注册了‘赶场山’牌李子商标,已经获得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
如今,协会会员的生产李子,实行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整体修剪、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并建立了标准化大白李基地,提高李子品质品位。通过改良品种,统一包装、统一上市,现在每斤李子能卖到10元左右,年产量在30万斤以上,产值达300万元,户均增收1.5万以上,老百姓得到实惠,腰包鼓起来了。
为做大李子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李子增收致富,专合社还扩大了苗圃,可年产李子苗7万株。协会会长刘亚兰告诉我们,下一步,他们将争取利用2—3年的努力,新发展会员200户,新增李子种植面积1万亩,标准化果园增加到5000亩和良繁基地年出李子苗50万株,并引进李子深加工项目,打造特色农家乐10—15户,培养专业销售大户50户,进一步增强支部引领、协会带动,发展壮大无公害李子品牌产业的能力。
李子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