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

2003年,一场浩浩大大的封山育林活动在华池县展开,“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标语几乎写满了华池县的每一堵标语墙,靠近林区老百姓家的墙面上都贴上了关于“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彩页,长满树木的大山脚下拉起了铁丝网,竖起了水泥宣传牌。

华池县位于庆阳市东北部马莲河流域源头地带,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川塬兼有,梁沟峁相间,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大片的原始次生林,北部有广阔的草场,中部有千里沃野,东部山势平坦,水草丰美,总体环境宜牧宜耕,华池老百姓自古有喂养放牧牲畜的传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深入,很多人看到了放养牲畜带来的经济效益,老百姓家的羊群越来越大。

随着羊群的增多增大,华池县的原始植被受到了致命破坏,羊嘴如剪子、羊蹄像铲子,爱啃吃树皮,还能刨吃草根的绒山羊无疑是最直接的刽子手。每到春天,饿了一冬的羊群,走过刚发芽的草地,羊群所到之处,草地连根而起,羊群进入林区,被啃掉树皮的小树渐渐枯死,原本绿草茵茵的山坡,开始变得尘土飞扬,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开始变得稀稀拉拉。

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行为,欠下了巨额的生态债,随着“封山禁牧,保护生态”政策的果断实施,一卡车又一卡车的绒山羊被从华池县的大山里拉进了屠宰场,山地、森林得到了休养,加之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华池县境内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27.75%,2006年,华池县被甘肃省人民省政府评为全省退耕还林先进县。

山青了,坡绿了,但老百姓的第二收入却没有了,靠天种地吃饭的老百姓,一遇到自然灾害,收入便没了保障。随着山羊绒的价钱逐年攀升,失宠的绒山羊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种草圈养是唯一选择,但擅长爬山、习惯吃青草树叶的绒山羊,圈养起来便没了精神,冬季喂秸秆只吃叶子,建棚种草,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益。

这时候,另一种体格大、生长快、多产多胎、繁殖性能强的羊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1995年,就有人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但因为传统养殖习惯,很少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数小尾寒羊的养殖并没有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小尾寒羊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经过长期的饲养和繁殖,小尾寒羊逐渐适应了华池县的自然气候和养殖条件,饲养管理、繁育等方面的技术也日臻成熟,并且在圈养羊种中逐渐显示出优势来,小尾寒羊生长快、成熟早、出栏率高,一只小尾寒羊4到5个月即可出栏,能卖到1500元左右。而作为肉羊,小尾寒羊不仅出肉多,而且肉质细嫩,肥瘦适度,肥而不腻,鲜而不膻,受到临近羊肉销售大县——宁夏、银川等地的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效益良好。

2008年开始,小尾寒羊养殖逐渐被大部门养殖户所接收,2013年,作为主打品种,小尾寒羊养殖在全县得到推广,并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建设,县域内养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并形成相对成熟的养殖管理技术。

小尾寒羊是我国著名的肉羊良种,也是国家农业部首选扶贫项目之一,它既是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项目之一,又是政府扶贫工作的最稳妥工程。

为进一步扩大小尾寒羊养殖,华池县通过宏观指导,在品种选择、羊舍建设、配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饲养规模上,通过畜牧部门给养殖户以指导,并与外地市场及有关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确保小尾寒羊等羊产品的产销渠道畅通。此外,还依托大学生创业基地,加大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2013年,华池县再次从山东梁山等地引进小尾寒羊3万多只,发展养羊户2500多户,养羊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羊饲养量由去年末的32.1万只增加到现在的43.04万只,净增10.94万只。并培育出来一批小尾寒羊养羊技术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养羊示范户,使羊产业实现了新突破,成为多年来羊产业发展最快的一年。

今年,华池县继续按照《华池县百万只羊产业振兴规划》,不断加大对羊产业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共安排养羊专项资金1500万元,作为全县羊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良种繁育基地和示范户建设。采取养羊基金担保,协调邮政银行发放草畜产业贴息贷款2380万元;争取国家和省上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6个方面项目资金1710万元;全县羊产业扶持资金达到5500万元以上,为羊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养羊户达到9567户,羊只饲养量达到47.99万只,新发展标准化养羊示范户241户,发展养羊户1365户。通过小尾寒羊的大面积养殖,全县羊只饲养量不断扩张,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逐年提升,羊产业增加值逐年攀升,“百千万”养羊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小尾寒羊养殖为主的羊产业已成为华池农民增收致富的首位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