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苗2个小时后就可用洒秋兴牌泥鳅缓释开口饲料,用量见说明书,最后几天可以加混入准备饲喂的泥鳅饲料过渡。
水深度30-35cm,以后慢慢加深。当泥鳅鳅苗到1.6-2cm时用“纤灭”连续泼撒2天,每天一次,第一天用量减半。
育苗口诀:水源要好,清水下苗,苗后给料,水位三十,逐渐加高,土池育苗,全程切记,禁化学药。育苗池不要用任何药物消毒,池塘消毒后的药物残留一样对水花有刺激。用天然太阳光曝晒是最好的办法,育苗池最好用土池,也可以用砖墙泥底的形式。起苗时,可以用拉网,也可以把育苗池设计成自动收苗的模式。泥鳅苗在3cm左右(所谓的鱼苗“寸片”)器官已经发育成熟,正在体现泥鳅进泥的习性,不管什么育苗池起苗尽量在泥鳅苗未体现进泥习性前收苗。起苗前泼洒一次“霉平”加“水霉净”,这是为了收获的泥鳅寸片无病、无虫、无伤。
二、泥鳅水花到寸片的生物学变化在泥鳅小苗的口裂、呼吸器官和活动能力发育到能吃轮虫之前,轮虫对小苗就是害虫,是不能和大量轮虫共存的。在能吃轮虫的时候,还要能够满足它的要求,这个时间上的衔接很重要。水花要在6天以后才能吃轮虫,四大家鱼是3-4天。卵黄囊只能管3天, 适应环境也必须是在卵黄囊消失前完成的,否则苗下迟在适应环境中就没有能量补充了,所以在下苗时间上要掌握好。
一定要在卵黄囊消失前下苗,中间还有3天吃什么,鳃丝外露时活的食物吃不了。我的观察开口是吃藻类。如果是培水肥水育苗,就需要换算时间准确, 这就是为什么水培早了虫抬苗的原因,时间的把握很重要。水花的生理发育过程, 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
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泛起,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泛起稀疏的玄色素。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
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流动,口角泛起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承生长,胸鳍能往返煽动,体表玄色素增加。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已能做简朴的游动,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门外露,螵已泛起,卵黄囊接近消失。鱼苗已启齿摄食轮虫等食品。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
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品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 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通过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三、泥鳅寸片死泥鳅小苗在2.6公分前是器官发育的阶段,所谓的寸片死原因有几种:1.水花受伤是在下池5天前死亡的;2.当水花质量不好下育苗池后不能适应环境导致不开口的是7天前;3.药物过重是导致器官发育不好也是一个原因,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找你的流程了。催产药、种泥鳅消毒药等等。当你的流程到位,水花在黄素消失前就适应了育苗池的环境,开口没问题后自然你的泥鳅苗就没问题了。目前可以解决的只能是外环境。
刚孵出的泥鳅苗吃什么?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泥鳅幼苗可以吃什么?
1、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
2、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
3、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
4、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泥鳅苗培育详细方法
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必须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的供应。在卵黄消失后的1个多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保证泥鳅苗所需饵料的供应。
育苗池使用前半个月,先用生石灰0.2kg/㎡带水清塘消毒,池底铺10—12cm的腐熟粪肥作基肥,再注入新水30cm,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为15cm,可放人泥鳅苗进行培育,—般泥鳅苗放养密度为l 000尾/㎡。应沿池边投喂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
一般来说,孵出后第7天的鳅苗,体长约为8—9mm。第22天体长达25mm,形似小鱼,可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这时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及豆粉、玉米粉、米糠、豆饼等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开始时日投饵量占泥鳅苗体重2%—5%左右,以后随着泥鳅苗的生长,日投饵量可增加到10%。第28天体长约35mm左右,个别达40mm。孵出1个月时,最大达50mm,已经完全是小泥鳅的样子了。孵出第38天时,平均重1.31g,第45天时,平均重2.1g;第50天时,平均重3g左右,此时应分池转入稻田或池塘饲养,也可成批出售泥鳅苗种了。
在此应注意,为了使泥鳅苗有足够的天然生物饵料,要不断地向培育池中增施肥料。猪粪、化肥等是培养泥鳅饵料的良好肥料,因此每周应泼洒2次发酵粪肥每立方米50—100克或泼洒溶化的尿素每立方米2克。
泥鳅苗培育的池塘条件:培育泥鳅苗的池塘面积不宜大,一般以长30米、宽10-15米为宜,池深1.2-1.5米,池坡比为1:3,底泥厚度以不超过15厘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