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属鳅科动物,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南到北各处均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等污染,使得泥鳅天然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减少,而我国内陆水域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人工养殖泥鳅技术目前已完善,并得到了推广,因此发展泥鳅养殖是当前农村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泥鳅肉和滑液均可药用,具有补中益气、祛湿邪之功效,对传染性肝炎、阳痿、消渴症、热淋、小便不通、痔疾、皮肤搔痒等均有一定疗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为高档水产品之一,那么,怎么养泥鳅呢?下面介绍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
泥鳅喜栖息于静水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的淤泥表层。白天钻人泥土夜出觅食。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除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常游至水面进行肠呼吸,废气由肛门排出。当冬季天气寒冷、水又干涸时,泥鳅则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来湿润皮肤,也是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次年水涨时又出外活动。泥鳅属温水性鱼类,其生长速度与栖息水温有密切关系。它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5—35℃;当水温在25—28℃时,生长最快;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即钻人淤泥中度夏;水温下降到5C以下时,潜入泥土中冬眠。
(二)食性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动物、底栖生物、水草、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其食性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步发生变化。幼体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鳅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与其他鱼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吃剩的残饵为食。在养鳗池中搭养泥鳅,能起到很好的清塘效果。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泥鳅也习惯于吃配合饵料。
(三)繁殖
泥鳅雌雄异体,行体外受精。一冬龄的泥鳅性已成熟。开春后,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一般在4月至5月初开始产卵。泥鳅多次产卵,每次历时4—7天。多次性成熟,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泥鳅常选择水田、沟渠有清水流人的浅滩作为产卵场。5—6月水温升高时,常在雨后或夜间产卵。
发情时,数尾雄鳅在水面追逐一雌鳅,最后,仅一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粘附在水草或石头上,但泥鳅的受精卵粘性极差,虽能附着,但易从附着物上脱落而沉入水底。在饵料不足时,受精卵也会被泥鳅吞食掉。
二、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一)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及雌雄鉴别
亲鳅来源,一可从市场上收购,二可从池塘、稻田、湖沼、水沟中捕捉,三可从专门越冬池中挑选。人工繁殖选用的亲鳅,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色正常、体长15—20厘米、体重30—50克。雌鳅还要求腹部膨大,富有弹性,将其肚皮朝上,目视要有透明感,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用手抚摸,肋骨明显。雄鳅要求胸鳍追星明显,个体与雌鳅大小相近。
泥鳅雌雄性别主要区别表现在个体的大小和胸鳍的形状上。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较圆钝,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可以展放在一个平面上,且第2、3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上一致。生殖季节腹部圆大,卵粒大而整齐;雄鳅胸鳍窄而长,第1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在生殖期胸鳍追星明显。雌雄鳅比例以1:1为宜。
2.人工催产
(1)催产季节
人工催产时间常比天然繁殖时间晚1—2个月。一般在5月底至6月底进行人工繁殖,水温22℃左右。
(2)催产剂使用方法
催产用催产剂以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好。每尾雌鳅用量在1—2毫克范围内,用量视亲鳅个体大小、催产时期的早晚、水温的高低而定。一般水温在25—30℃时,正是繁殖盛期,催产剂量可低些;水温在25C以下或30C以上时,可适当高些。雄鳅减半注射。注射时间最好在中午12时至13时。注射液按每尾雌鳅所需催产剂用量,加入0.2毫升生理盐水的比例配制。
注射时,用湿纱布将泥鳅包住,掀开纱布一角,使泥鳅的背部露出。这时一只手轻轻握住泥鳅,另一只手将注射器针头扎入泥鳅的背部肌肉。注射部位一般在背鳍前约1厘米的地方,避开背中线的部位,使针管与鱼体呈30度左右的角度,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0.2厘米左右注射。注射完毕,放人小网箱在池边暂养。
3.人工授精
人工催产的泥鳅,可以让其自行产卵受精,也可以进行人工授精。由于泥鳅是分批产卵的,卵常常被亲鳅吞吃掉,因此常采用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关健是要掌握授精时间,可根据不同水温下的效应时间进行推算。一般水温在28—32℃,效应时间为6—8小时;水温25℃左右,为10小时左右;水温在25℃以下,一般12—14小时;水温在20C左右,效应时间要在18小时以上。
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要及时检查网箱里的泥鳅,若发现雌雄追逐厉害,尤其是雌雄鱼呼吸急促并从肛门排出气泡,说明发情高潮已来临。此时应立即进行授精操作。具体方法是:将发情剧烈的亲鳅捕起,用手按压雌雄鱼腹部,把卵子和精子挤入瓷盆内www.cyone.com.cn/,并用羽毛搅拌,使精液和卵粒混匀。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增加精子的活力,达到充分受精。接着便可将受精卵撒在事先准备好的鱼巢上,放人孵化缸中进行孵化。
4.孵化
泥鳅卵孵化密度一般为1升水中放500—600粒受精卵。孵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孵化缸。孵化缸内的水流速度大小,以能翻动未附于鱼巢上的卵即可。出膜时,流速要稍稍加大,直至鳅苗平游,再调小流量。因为刚刚出膜的鳅苗和卵膜的溶化都要消耗大量氧气,而鳅苗的体质非常嫩弱,若水流速度太大,鳅苗一直平游,会使其夭折。孵化最适水温是25C,孵化时间30—35小时。
鳅苗出膜后,呈透明的“逗点”状。苗细小,体长3—3.7毫米,背部黑,可明显看见卵黄囊。孵出后6—8小时,逐渐变黑,体长可达4.1毫米;孵出后40小时,体长4.6毫米,眼睛由灰逐渐变为黑,卵黄囊缩小,开始能够活动;35—60小时后,体长达到6.3毫米,卵黄囊全部消失,尾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此时鳅苗开始主动摄食。
因此,在苗孵出后第3天,要投喂熟蛋黄,蛋黄必须研成粉末状,再用水调,每日2次,每次每10万尾苗1只蛋黄。饲时水量要调小些,连喂3天,待鱼体由黑转成淡黄时,即可出缸下池进行稚鱼培育。
(二)苗种培育
1.夏花培育
(1)泥鳅苗池建造
鳅苗池面积一般以50平方米为好,水深保持50—60厘米,一般不要超过80厘米。水泥池不需设专门防逃设施和集鱼坑,但若是土池,则堤埂应修陡些且要夯实。进、出水应有拦网设施。水泥池池底要铺上30厘米厚的粘质泥土,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2)清塘
鳅苗下池前10—15天,应对苗池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时,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按每亩150公斤的用量,进行清塘(生石灰加水融化,趁热向塘中均匀泼洒)。如果池水无法抽干,可用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20克的用量进行清塘。清塘后一个星期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经过过滤。
(3)放养
鳅苗放养前,须先在同池网箱内暂养半天,并喂1—2只蛋黄浆。向网箱内放人鳅苗时,须在网箱的上风头轻轻放入,注意不要把池水搅浑。经过暂养的鳅苗方可放人池塘。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750—1000尾;有半流水条件的池每平方米可放1500—2000尾。
(4)鳅苗培育
鳅苗培育方法主要有豆浆法和肥水培育法两种。这两种培育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常常结合使用。鳅苗培育前期,池水中的小型水生动物饵料往往不足,这时一方面采用肥水培育法,另一方面可增设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等。
豆浆培育法:
稚鳅在孵化后两个月内,主要摄食轮虫和水蚤,因此鳅苗下塘后,每天需泼洒3—4次豆浆(每100平方米水面需黄豆0.5公斤),以培育轮虫、枝角类供鳅苗食用。下塘5天后,每天的黄豆用量可增加至每百平方米水面0.75公斤。泼洒时间为上午8—9点,下午1—2点各1次。泼洒时,豆浆宜泼得细如雾、匀如雨。
肥水培育法:
泥鳅喜肥水,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加些肥料。水温较低时,每立方米水体施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体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1次,连续2--3次。也可施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施用有机肥能较快地培育出大量的浮游动物。肥水培育鳅苗,水以黄绿为好。过浓要及时加注新水。
(5)日常管理
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巡塘3次。泥鳅在孵化后半个月才开始用肠呼吸。在此之前稚鳅对低氧环境还不能适应,往往在凌晨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因此,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稚鳅群集在水池侧壁的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然而却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池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鳅苗池水质,做好第2天投饵、施肥、加水等工作的准备。此外还应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