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泥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泥鳅。

泥鳅为底层温水性鱼类,多生活于有软底泥的浅水水域,生活水温为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则钻入底泥中躲避。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其鳃、皮肤和肠道都能进行呼吸,因此能耐低氧,即使水面干涸,也能在湿润的泥土中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属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动物、小型水生植物、植物碎屑、腐殖质等为食,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一个生长周期可以长到8cm~10cm。泥鳅的繁殖能力极强,经过一冬龄后,即可性成熟,当水温达到20℃时便可进行自然繁殖,繁殖期较长,盛期为5月~8月,多在雨后或者夜间产卵,卵为弱粘性,并可分批多次产卵。

泥鳅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65%,高于大多数鱼类,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磷、钙、铁含量也相对较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补中益气、祛湿邪、滋补壮阳等功效,是良好的滋补食品,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烹饪方法多样,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二、资源和市场现状

1、自然资源

泥鳅在全市各类水域都有分布,特别是水田,相对数量更多,在20世纪尤其是90年代以前,广大水田里随处可见泥鳅,其资源相当丰富,一般在自然条件下每公顷冬水田可产泥鳅15kg~30kg。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特别是电捕泥鳅的泛滥,加上大量施用对泥鳅有害的农药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天然水域和水田里泥鳅资源逐年减少,有的区域已几乎绝迹。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捕捞量逐年下降,而需求量却逐年上升,又加剧了对天然泥鳅资源的掠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和对泥鳅的进一步认识,泥鳅的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天然捕捞量正好与之相反,导致泥鳅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调查,从1995年至今,泥鳅连续十几年走俏市场,价格不断上涨,1995年时仅为5元/kg~6元/kg,到了2002年就上涨到15元/kg~18元kg,2008年又上升到25元/kg~30元/kg,尤其是今年,已攀升到35元/kg以上,特别是春节期间,则卖到40元/kg以上。由此可见,我市泥鳅市场供应缺口在逐年加大,纯粹靠天然生长,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日本、韩国等需求量也在逐年加大,年需几十万吨,港澳台市场也需求强劲,市场长期供不应求。预计在未来数年内,泥鳅市场仍将保持供不应求状态,市场空间巨大。

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重庆地区泥鳅养殖技术开发研究(2)

三、发展泥鳅养殖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冬季最低平均气温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小时~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明显,适宜泥鳅繁殖和生长。

2、基础条件

全市现有池塘2.87多万公顷,除近几年新建设的池塘标准较高外,以前很多农民自建的池塘都达不到养殖池塘标准,面积小、水不深、淤泥厚、水源无保证,养殖常规鱼类,效果较差,如改为养殖泥鳅,则能趋利避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全市境内还有众多的小溪流和沟渠,可以直接利用发展泥鳅养殖或进行网箱养殖。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全市有26.67多万公顷冬水田,特别适宜发展泥鳅养殖,只要进行相应的稻田养鳅工程建设,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就一定能有效开发利用稻田资源,提高稻田综合生产力。此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稻田养鱼发展鼎盛时期,全市建设了大量稻鱼工程,这些稻田只需稍加维护和改造,便可直接用,是发展稻田养鳅的良好基础。

3、技术条件

稻田养鱼曾经是重庆“农业三绝”之一,在20世纪90代享誉全国,稻鱼工程建设和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重庆市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泥鳅适应性很强,对水质等养殖条件要求较低,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养殖管理简便,很适宜在全市推广养殖。此外,为推广泥鳅养殖,市农委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到江苏、四川等地考察学习,聘请市内外泥鳅养殖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并于2009年进行了泥鳅繁殖试验和池塘、稻田养殖试验示范,效果显著,为发展泥鳅养殖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养殖技术已日趋成熟,技术队伍逐步扩大,发展泥鳅养殖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

4、苗种条件

从2008年至今,全市先后建立了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泥鳅繁育基地、铜梁绿茵公司繁育基地、重庆钜方养殖公司繁育基地、永川双竹渔业协会繁育基地等多个专业泥鳅繁育基地,且泥鳅繁育关键技术也已取得突破,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泥鳅苗种的能力。同时,泥鳅繁殖能力很强,各养殖基地和养殖户都可通过多种方式自繁,实现苗种自给自足。

四、发展方向及途径

1、品种选择

目前,重庆境内除天然生长的泥鳅(真鳅)外,还有外来品种如大鳞副泥鳅(黄斑鳅)等,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根据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市场方向来确定。泥鳅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卖相好的特点,更适合在本地销售。而大鳞副则具有生长较快、个头大的特点,但肉质和味道不如泥鳅,因此适宜外销和加工。据调查,目前重庆市场上泥鳅的价格高于大鳞副每公斤4元左右。因此,在现阶段市场供应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养殖泥鳅是恰当的。

2、养殖模式

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泥鳅对水体要求不高,水深在30cm~60cm之间即可,因此不管是新建池塘和利用旧塘,都容易达到池塘精养的基本条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减少投入品污染,促进水体内部物质循环和资源的最佳利用,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和“健康、高效、节能”的发展模式,池塘养殖将成为全市商品泥鳅生产的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

稻田生态养殖: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原理早已公认,稻田养泥鳅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稻田生态环境更适合泥鳅生长。通过人为控制,建立稻鳅共生生态种养系统,充分发挥泥鳅在稻田中的松土、肥田、除害作用,同时有效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实现“增粮、增鱼、节地、节水、节力”等多种效果,提高稻田综

合利用率,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稳粮增收。全市冬水田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冬水田发展泥鳅养殖,将成为重要的商品泥鳅养殖基地。

网箱养殖:网箱养殖泥鳅具有占地小、成本低、易管理、商品集中等特点,可以利用山坪塘、小水库、河沟等因地制宜发展。但在相对面积内必须控制养殖规模,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如开发利用得当,网箱养殖泥鳅也将是商品泥鳅的重要补充养殖基地。

3、主要措施

(1)加大苗种繁育力度,培育优质苗种种是养殖的物质基础,也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淡水养鱼“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的核心部分,发展泥鳅规模化养殖,苗种繁育必须先行。一是要加强现有苗种繁育场的建设和技术升级,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充分发挥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等专业泥鳅繁育基地作用,加大苗种繁育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苗种质量;二是大力推广泥鳅苗种繁育技术,以市级水产良种场为主体,带动广大鱼苗生产单位和个人开展泥鳅繁育;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引导养殖大户开展泥鳅自繁,实现自给自足,确保全市泥鳅养殖苗种供应。

(2)加强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创新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关键,根据重庆山区和浅丘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养殖模式并存,各有侧重的泥鳅养殖格局。特别是稻田养殖,一是要探索最佳养殖模式,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二是要与时俱进,与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和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三是要加强稻田施肥、施药与泥鳅养殖的利害研究,实现生态健康养殖,确保泥鳅产品质量。

(3)实行健康管理,推广生态防病技术

当前,养殖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养殖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已滞后于生产发展,现有养殖水体有水质恶化趋势,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下降,不但对渔业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了威胁。近两年来,全市泥鳅养殖发展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伴随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此,必须未雨绸缪,以发展生态养殖为目标,实施健康管理,树立以防为主的防病理念,减少化学药物使用,加大绿色药物、中草药以及生态控制技术研发,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4)开发绿色专用饲料,科学投喂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主要投入品,饲料质量和投喂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养殖效果和生态环境。当前市内泥鳅专用配合饲料很少,多采用鲤鱼鱼种饲料,不适合泥鳅生长的营养需求,利用率低,成本较高。如要发展泥鳅养殖产业,必须开发质量稳定、诱食性和吸收性均较好的绿色专用饲料,改良投喂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对水环境的污染。

(5)加强产品认证,引导消费

品牌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标志,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水平。重庆在大力发展泥鳅养殖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牌建设,特别是产品加工,更应注重品牌的打造。一是要积极推进泥鳅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二是要加强无公害泥鳅养殖基地的认定;三是要加强泥鳅“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扩大其社会影响,引导消费。

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新闻

五、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

2009年,重庆市水产品总产量为24.5万吨,而水产品消费量却达50多万吨,水产品自给率还不到50%,市场空间巨大。据统计年报,全市水产养殖产量中“四大家鱼”等常规品种产量占89%,而名优品种所占比重较小,养殖品种结构明显不合理,必须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水产养殖提档增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不仅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和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的需求来看,发展泥鳅养殖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1、养殖面积预测

根据泥鳅养殖所需生产条件、技术要求、相对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预计到2015年,全市泥鳅养殖面积可能达到:池塘养殖0.1万公顷左右,稻田养殖1.34万公顷~2万公顷,池塘(山坪塘、小水库)小网箱养殖20万平方米左右。

2、养殖产量预测

根据目前泥鳅养殖技术水平预测,到2015年,全市池塘(田改池)养殖单产可达7500kg/h㎡~15000kg/h㎡,稻田养殖单产可达750kg/h㎡~1500g/h㎡,网箱养殖单产可达5kg/㎡~10kg/㎡,为此,全市泥鳅养殖总产量可达到2.2万吨左右,约占当时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5%左右,其中池塘产量1万吨左右,稻田产量1万吨左右,网箱产量2000吨左右。到时,泥鳅养殖将成为重庆渔业的一大特色产业。

3、效益分析

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杂食性等特点,因而养殖成本较低,相对效益较高。从养殖模式上看,池塘养殖商品产出量大且商品率较高,整体效益明显;小网箱养殖因受条件限制,又是处于副产品位置,虽然比较效益高,但总体效益不如池塘专养;稻田养殖成本最低,投入产出率最高,但商品总量不大,必须大规模养殖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泥鳅的市场价格情况看,按平均塘边价20元/kg计算,池塘养殖每公顷收益可达90000元左右,稻田养殖每公顷收益可达10500元左右,网箱养殖每平方米收益可达50元左右。相对于一般常规鱼类品种养殖,养殖泥鳅是简便易行、效益明显的。

4、风险分析

不利因素:一是由于天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短期内会出现苗种紧缺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泥鳅养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二是苗种繁育、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相关技术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对大面积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敌害生物的危害会影响泥鳅养殖的效果,主要是凶猛性鱼类、水鸟等,特别是白鹭,由于近年来数量剧增,对泥鳅的危害特别大。四是外部管理和防范难度较大,主要是防逃和防盗。由于泥鳅很容易捕捞,地笼、电捕的捕获率都很高,特别是广阔的稻田,人烟稀少,不容易被发现,因此,一旦被盗,便损失巨大。

市场风险:目前,重庆市场上泥鳅价格一直高居不下,几乎是普通鱼类的2倍~3倍,虽然是很不正常的,但也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原因就是泥鳅来源有限,产品供不应求。估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3年左右。随着泥鳅养殖的快速发展,泥鳅价格上自然会逐渐下降,直到趋于一个合理的价位。但是,如果不提前做好预测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未雨绸缪,难免有一天会出现泥鳅滞销或贱卖的情况,由此给泥鳅养殖业带来冲击,增加养殖风险,同时损害养殖户利益,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为此,必须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做好泥鳅大规模生产后产品的销路策划,确保泥鳅产业的正常发展。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探索泥鳅的加工途径,二是为泥鳅外销和出口做好准备,只要解决好这两点,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风险就会降到最低。

六、结论

重庆自然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泥鳅养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2009年底,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会议纪要》(2009-237),为重庆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渠道,只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趋利避害,重点发展,重庆的泥鳅养殖产业,一定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曹豫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曹豫、翟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