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建县象山镇河林村,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就映入眼帘——阵阵微风的吹拂下,水塘中成片的莲藕长势喜人。“算上莲藕、鲫鱼和泥鳅,一年一亩地纯收入可达1.8万元。”莲藕池中长,泥鳅水中游,看着池塘里长势茁壮的莲藕,想着水里肥美的泥鳅,村民熊福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雨季稻田被淹 他决定立体种植

  曾经的河林村,是一个种粮大村,80%的土地都种植了水稻,但是因为河林村的地势较低,每到雨季,这里的稻田总会被雨水倒灌,虽然损失不大,却让村民们感觉到很窝心。

  此前,熊福生是村中的养鸭大户。去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农产品立体种植模式的介绍之后,一直琢磨着想要搞特色养殖。在一次暴雨后,他发现村中的稻田又被水淹了,“既然一下大雨就会淹掉田地,为何不干脆将田地挖深一点,搞水产养殖呢?”

  想法是有了,但是种什么又成了一个问题。熊福生到外地考察后,发现很多地方都种植了莲藕,再套养泥鳅,“泥鳅喜欢淤泥,莲藕也是在淤泥里面生长的。所以我最后决定种植莲藕套养泥鳅。”熊福生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但是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打击。

  村民不愿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的想法很简单,要搞就要搞大的,小打小闹的形不成规模。”熊福生说道,面对缺少资金的窘境,熊福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我,成为我的股东,然后农产品出售之后,再按照流转土地的大小年底予以分红。”

  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当熊福生的想法一提出来,所有的村民都沉默了,大家都在观望,期待着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种田,一亩地一年怎么也有个1000来块钱的收入,他那个养殖,我们没做过,看不到效益。”有村民这样告诉记者,土地一旦挖成水塘,短时期内无法复原,村民们担心将土地流转给了熊福生之后,万一他的养殖失败了,将会遭受重大损失。

  面对村民的冷遇,熊福生只好自己独立操作,他从亲戚朋友处流转了50亩土地,一个人搞起了立体种植。

  挣钱不忘回报农村

  “我给他们的承诺是一年一亩地700元,每年的年底,还会将利润的20%到30%拿出来分红。”站在水塘边上,熊福生向记者说道,这些失去了土地的村民还可以以160元一天的价格来帮助熊福生打理水塘。

  凭借着优厚的报酬,从去年到现在,熊福生的水塘面积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50多亩到现在的1000多亩,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给了熊福生打理。

  今年以来,藕尖的价格不断上涨,而熊福生的水塘每天都能产出2000到3000斤藕尖,按照20元钱一公斤的售价计算,每天的销售额都在2到3万元之间,“不算泥鳅和鲫鱼,今年肯定是可以赚钱的。”看着水塘,熊福生感慨地告诉记者,赚了钱之后,他要给村里修路,“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之前赚到的利润,很多都拿到村里修路了,到现在已经修了3.8公里的路。到年底,泥鳅上市了又可以赚上一笔,除掉分红,还可以给村里面搞新农村建设。”

  立体经济的循环账

  现在,熊福生的水塘已经形成了“水底有莲藕,水中有泥鳅,水上有莲蓬”的立体种植模式。他算了一笔账:莲藕是水上经济,泥鳅则是水下经济;种植莲藕的农家肥释放出微生物供泥鳅食用,泥鳅的粪便又可以滋养莲藕生长,一举两得。

  而这也改变了水田种稻“一统天下”的历史,泥鳅与莲藕的销售期分别为5月至11月和9月至第二年5月,时间恰好错开。“以前种植水稻,土地空闲半年。如今搞立体种殖,一年四季都有产出。”

  谈及未来的打算时,熊福生信心十足:“下一步我可能会引进一些其他的鱼种,同时将利润留下来扩大规模,让村民们都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