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的消化行为
1.采食和饮水鹿的采食速度很快,这种习性是在野生状态下形成的,家养条件下仍保持这种特点。鹿用于采食和饮水的时间,仅占一天时间的10%。
2.反刍鹿一般在采食后1.0~1.5小时出现反刍,反刍时采取俯卧或站立姿势。鹿的反刍时间较长,一般每天需6~7小时。在野生反刍动物中,鹿科动物反刍胃的结构不如牛发达,并且反刍次数少。由于饲料的种类和饲料含水量不同,反刍次数和时间也不同。放牧牛的反刍时间一天为4·9小时,鹿的反刍时间与牛差别不大。仔鹿一般在出生后3周左右即可出现反刍现象。
3.嗳气鹿平均1小时可有10~20次嗳气动作。
4.排粪鹿粪便呈椭圆形或近圆形,褐绿色。每天排粪8~10次,公鹿每次排粪量为200·275克,母鹿每次排粪134~255克。
(二)鹿胃的消化
鹿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肠(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组成。根据饲料经过消化道的部位不同,把整个消化过程分为口腔消化、胃的消化和肠的消化三个阶段。口腔消化过程从采食开始,鹿借助于视觉,嗅觉和发达的味觉,有选择地采食饲料和饮水。鹿食入饲料后,在口腔中借助于牙齿的机械性磨碎进行粗糙的咀嚼,并混入唾液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吞咽。吞咽后的饲料先进入瘤胃湿润和软化,暂时贮存,等鹿开始休息时,食入的饲料通过逆呕动作,又被重新返回到口腔,再次混入唾液进行彻底咀嚼,然后再成食团,咽入瘤胃中去,此过程称反刍。仔鹿出生后-周左右即可出现反刍现象。反刍是鹿的生理机能,也是一种生物学适应。健康鹿反刍一般在食后6小时开始,每昼夜3次,每次23分钟。反刍对鹿的消化代谢是必需和重要的。鹿为反刍、复胃动物,胃有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四个部分。前三个胃为无腺胃,皱胃有消化腺分泌胃液。瘤胃消化:鹿的瘤胃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包括细菌和原生虫(纤毛虫)两大其中细菌占瘤胃微生物的绝大部分,并且以嫌气性细菌为多,食料进入瘤胃后,微生物区系与饲料相互作用,进行着强烈的生物化学反应和消化作用,构成瘤胃微生物对饲料消化的特殊机能。网胃内微生物含量也较高,对饲料消化起着一定的作用。当食物经过瓣胃时,粗糙的食物在瓣胃机械性作用下,被进一步磨碎,水分连同细小的食糜被挤入真胃,因此,瓣胃起着滤过器的作用。真胃黏膜上的腺上皮能连续不断的制造、分泌胃液,胃液主要成分是盐酸和胃蛋白酶。饲料进入真胃后在胃蛋白酶作用下,饲料蛋白质被分解为鹿体易吸收的朊和胨。食糜经胃进入小肠后,在肠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及蛋白水解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液的作用下,立即得到消化液的化学作用和小肠的机械作用,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化成可吸收状态,如蛋白质分解终产物氨基酸,糖类分解终产物葡萄糖,脂肪分解终产物甘油和脂肪酸,均被小肠消化吸收,因此,小肠内的消化是重要的消化过程。鹿无胆囊,胆汁由肝脏内粗大的胆管汇集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作用和消化液的分泌调节作用。
(三)消化物的通过速度
饲料在消化道内存留时间和通过瘤胃、网胃及后肠的速度,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在10 月份的平均存留时间最低为21 . 4 小时,2 月份和6 月份平均存留时间高达48 小时以上。瘤胃、网胃的最高速度系数出现在12 月份,最低速度则在2 月份。后肠最高速度系数出现在10 月份。甲状腺素对消化率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秋季生长速度减慢,代谢率降低,动物往往消耗更多的纤维饲料。在这种条件下,低水平的甲状腺素、较低的代谢率和较长的存留时间,对提高纤维素的消化率都是相适应的。寒冷环境能降低消化物在瘤胃中的存留时间,并提高大肠对较易溶解营养物的利用率,从提高瘤胃内容物的活力来说或许是有利的。干物质采食量与鹿瘤胃中不消化颗粒的消失率呈正相关;饲料的可消化率越高,在鹿瘤胃和总消化道中的平均滞留时间越长。
(四)鹿的消化保健要点
1.慎用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在鹿病的防治中,应尽可能避免连续10天以上口服各种抗生素,尤其要避免口服磺胺类药物,以免抑制瘤胃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消化障碍性疾病。
2.鹿的消化:鹿和其他反刍动物具有同样的消化代谢特点。饲料中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约50%的粗纤维在瘤胃、网胃内消化。一方面它可以利用非蛋白氨合成体蛋白;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纤维素。这两个特点主要归功于瘤胃以及其中的微生物作用。因此,保护和维护瘤胃中各种微生物的平衡尤为重要。否则鹿极易发生各种胃肠及代谢方面的疾病。
3.不要突然变换饲料:在瘤胃中,各种微生物执行着各自的特殊功能。有些微生物只能利用氮,有些只能利用蛋白质或氨基酸,有些只能利用纤维素,等等。同时各种微生物在瘤胃中的比例,随着饲喂日粮的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改变鹿日粮组成时必须逐渐进行,以便各种微生物针对新的饲料组成来调整它们的相对比例。千万不要突然更换饲料的组成,否则,鹿就容易发生食欲不振等消化障碍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