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肉鸭场防疫需关注三点


  在肉鸭养殖生产中,有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同时或先后对鸭体侵袭并造成危害,也就是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具体表现为临床症状复杂化、非典型化,给疫病诊断及控制带来严重困扰,从而导致错误用药、持续用药、过量用药、滥用药物等,造成耐药菌株、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甚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别由于鸭是流感病毒巨大的贮存库,即鸭在禽流感发生及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因此,必须完善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研究应用规模化肉鸭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养鸭风险,保护养禽业健康发展。

  笔者深入调研,寻找规模化鸭场疫病防控存在的关键问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优化,以期协助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提高疫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控制鸭只疫病。

  规模化鸭场生物要构建安全体系。生物安全是指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安全措施,包括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或存活)和感染(或危害)禽群应采取的一切措施。这些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昆虫、啮齿动物和野生鸟类。肉鸭场生物安全体系是系统化管理,可减少外界疾病因素,规模化肉鸭场可分别构建针对肉种鸭和商品鸭的生物安全体系,改变现有的简陋饲养方式。

  诊断技术的集成与优化

  以生产中严重危害鸭健康的鸭病毒性肝炎、流感、副粘病毒、鸭瘟、鸭呼肠孤病毒、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等疫病为重点。目前,上述疫病的诊断检测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由于鸭疫病临床症状逐渐复杂化、非典型化,临床诊断往往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时就需要引进实验室诊断技术来确诊。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诊断技术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规模化肉鸭场引进上述疫病诊断检测技术,进行集成与优化,可做到及时对症治疗。

  免疫技术的集成优化

  动物免疫是在动物健康的情况下对动物接种某种抗原,使动物集体产生抗某种疫病的能力,是防止动物疫情发生的必要手段。但是受一些原因的干扰,在注射一遍后没有达到免疫效果,从而使疫情大规模扩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规模化肉鸭场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免疫疫苗质量问题,免疫程序不适合本场实际,免疫操作不规范等。规模化肉鸭场应该依托当地兽医实验室或科研机构对已有的疫苗进行免疫检测技术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技术的集成与优化,筛选符合本场实际的疫苗种类,改进免疫程序,提高免疫质量。

  净化技术的集成优化

  以生产中严重危害鸭健康的鸭病毒性肝炎、流感、副粘病毒、鸭瘟、鸭呼肠孤病毒、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等疫病为重点。针对流行病学特点,集成优化净化技术。疫病净化技术集成要体现综合性。应用技术是基础,管理措施是保障,必须将二者综合集成一个有机整体。既要加强免疫预防、监测诊断、应急扑杀等应用技术,逐级建立净化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也要加强及时淘汰、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检疫隔离、生物安全等管理措施。疫病净化具有反复性,需要建立疫病净化大联盟来巩固。一方面疫病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疫病发生受环境影响极大,如果措施不到位,即使已经被净化的疫病有可能卷土重来,疫病的发生易反复;另一方面因净化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容易让企业产生畏难情绪,使其易出现反复。因此,规模化肉鸭场必须通过建立联盟来提高净化技术指导的针对性,确保净化措施应用的持续性,巩固净化效果的长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