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羊驼第一人


  他是原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也是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分会理事长……2012年,正式成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虽有众多荣誉与头衔,但他最喜欢、也最引以自豪的还是“中华羊驼第一人”,他就是董常生。

  7月21日,《科学导报》记者在山西省人大办公楼里见到了中外驰名的董常生,他虽年过半百却依然精神抖擞,双目炯炯有神,言语低沉有力,条理清晰。具备一般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睿智,更具备外交家的风范与气度,引经据典、风趣幽默,极具个人魅力。

  结缘羊驼

  1976年,董常生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牧医系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毕业后留在山西农业大学任教。从小就怀揣梦想的董常生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1985年,董常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内蒙古农牧学院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专业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

  学成归来的董常生继续回到山西农业大学任教,一晃就是20多年。说起和羊驼结缘,还得归功于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赶时髦”——羊毛衫的流行。当时有条件的人追求比羊毛衫更高一层的档次,就是羊绒衫。羊绒来源于山羊绒,绒毛具备细腻、中空、透气性好、染色方便的优势,一时间成为市场上的畅销货。因为一只山羊只能生产100~150克山羊绒,非常稀少,所以人们开始大规模地饲养山羊,成群结队的山羊啃树皮、破坏植被,而且随意排便,给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甚至威胁到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董常生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动物的绒毛能够替代山羊绒?且能够在满足人类审美和保暖的基础上又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1995年时,信息资讯远没有如今发达,但怀揣着科技工作者责任心的董常生想尽各种办法关注到了南美羊驼,经过分析研究之后,董常生了解到羊驼的价值绝对不亚于山羊的贡献。物以稀为贵,与我国传统毛用家畜相比,羊驼具有绅士般的风度和喜洁净的习性。它食量小,不啃咬树皮和草根,定点排泄,不易感染疾病。羊驼毛纤维直径约16.0~31.9微米,较细毛羊纤维细,接近于山羊绒,羌毛含量极低,对人体无刺激;纤维长度约7.8~16.8厘米,超过了国际毛纺领域认可的7.5厘米标准;原毛产量约1.8~3.02千克/只,远远超出山羊绒产毛量。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头羊驼,世界上的羊驼大都分布在南美地区,澳大利亚和智利也仅有少量分布。2002年6月,董常生首次从澳大利亚引进23只羊驼,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丰富了我国动物物种资源库,开创了我国规模养殖羊驼的先例,董常生也因此被称为“中华羊驼第一人”。

  改良基因

  2002年前,我国的羊驼养殖业尚属空白,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羊驼价格昂贵,投资风险较大,国内对羊驼养殖业的科研支撑相对缺乏,没有形成完善的羊驼养殖生产体系。引种后,董常生带领的课题组在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支撑下,完成了风土驯化、适应性扩繁等工作。如今,山西农业大学羊驼养殖基地的羊驼种群已经扩大到300余头。并且课题组得到了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在羊驼生物学特性、毛用性状发生机理、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及羊驼繁殖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四军医大、葛兰素史克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了合作。

  董常生教授介绍道:“羊驼毛纤维颜色丰富,具有22种天然色,是家养毛用动物中毛色性状最为丰富的动物物种,而羊的颜色只是单一的一种,想要穿上其他颜色的羊绒衫就只能借助染色。众所周知,通过化学染色的衣物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所以我就在想,是否可以将羊驼身上控制毛色的基因移植到羊的身上,这样不就可以直接得到颜色丰富的羊毛了?”

  10多年来,在国家“863”、“948”等项目支持下,董常生教授带领团队瞄准该领域科研前沿,围绕羊驼的生物学特性、毛用性状发生机理、毛色相关基因的定位及功能研究等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关科学研究在国际同行居首位。

  “目前,我们已成功在小黑鼠身上试验成功,通过将羊驼身上改变毛色的基因用在小黑鼠身上,让小黑鼠毛色产生棕色、灰色以及本身的黑色三种颜色。试验成功后,我们将羊身上控制毛色的基因进行改变,预计在2016年8月,我国就能出现不同毛色的羊。”董常生向记者说道。

  贡献余热

  一边搞科研,一边抓管理,董常生教授的生活可谓是五彩缤纷,异常充实。因年纪的关系,2012年董常生教授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紧接着又投入到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中,一刻也没有闲着。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转变,董常生教授是如何应对的?

  “很多人都觉得搞科研累、枯燥,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每天都能发现点新东西,时间久了,就能发现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大问题,这就是乐趣所在。我在搞科研工作的时候,从来不提人大的工作;在人大工作的时候,也从来不提科研上的问题。就这样和平共处,在什么环境里做什么事,能够了解更多的东西,我没有觉得很累,反而很快乐。”董常生说。

  因为羊驼试验的成功,董常生教授的项目引来很多人的关注,其中不乏大量需要转型的山西本土煤老板的关注,董常生很乐意向他们介绍这一项目,因为它不仅能够提高生活水平,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在和企业老板对接交流时,董常生教授经常亲自上阵,他完整专业的表述,常常引得周围一片赞叹。

  如今,他带领的团队建立了羊驼皮肤cDNA文库,有千余个基因被美国NCB1网站收录;在采精诱导配种、安胎保胎、分子水平上人为控制的毛色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羊驼养殖管理办法,建立了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公司+政府+农户”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7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科研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在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多次赴澳大利亚、德国进行科研合作,截至目前,董常生教授带领的团队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在羊驼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06年,他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十大“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被山西日报评为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

  多年来,他授业科研两不误,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充实到教学中,使所授知识更具丰富性、前瞻性、实用性,让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