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岁的卫昭林和21 岁的周珂玉都来自恩阳区下八庙镇,年纪轻轻的他们放弃在外打拼,回到老家养起了鸵鸟,经过三年努力,如今已成为当地的鸵鸟养殖大户,两人也从创业伙伴变成了夫妻。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

辞掉工作两人回乡创业搞养殖

在恩阳区下八庙镇磨子场一村一组,我们见到了卫昭林和周珂玉建成的蓝野生态园。园内大小不一的三个圈舍里养着40 来只鸵鸟,一见草料,鸵鸟们便聚集到食槽前啄食起来。不时有一些附近的村民因为好奇,过来参观。卫昭林讲述了他和妻子周珂玉的创业经历。

2013 年,在广西务工已有几年的卫昭林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在外打工,虽然收入不错,但总想自己当老板,不想一直在外漂泊。我在外地看到有人养殖鸵鸟,一斤鸵鸟肉可以卖到五六十块,而且鸵鸟的生存能力强,养起来比较简单。”卫昭林说。他的创业想法让同样在外务工的初中同学周珂玉很感兴趣,随后,周珂玉辞掉工作跟同村的卫昭林回乡创业了。

“鸵鸟对生存的地理条件要求较低,在自然环境中能生产繁殖,不占用耕地,同时,老家的气候日照等条件适宜养鸵鸟。”周珂玉说。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

养殖缺乏饲养经验 鸵鸟常受惊逃跑

创业初期,两人拿出了在外务工存下来的十来万元积蓄购买了二十来只小鸵鸟,并建起了鸟棚、栅栏。因缺乏养殖经验,不熟悉鸵鸟习性,买回来的鸵鸟伤的伤死的死,这让两人十分心疼。“鸵鸟受到惊吓或刺激后会到处狂奔,有几只鸵鸟就是在向圈舍外冲的时候撞倒围墙被砸死的。”“受惊的鸵鸟逃跑时,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5 公里,我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追回。而且它们也会用脚踹围墙,稍微惹到它们,它们会把围墙都踹倒。”卫昭林哭笑不得,这两年已记不清重新砌过多少次围墙了。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2)

逐渐掌握喂养技巧 鸵鸟数量增长翻倍

养殖鸵鸟对周珂玉而言,有些枯燥也很累,“鸵鸟很贪吃,一只幼年鸵鸟一天要吃上一斤精料和15 斤草料,再大一点的鸵鸟每天要吃2 至3 斤的精料和20 来斤的草料。每天割草要好几个小时,“前期养殖周期漫长,小鸵鸟要养一年半以上才能出售,打工挣来的钱都投进去了,生怕出什么差错。”随着喂养经验的丰富,两人饲养的鸵鸟数量也渐渐从几十只增长到130 余只。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2)

销售单只价格高不好卖 错过很多机会

“养殖鸵鸟问题解决后,我们又面临新问题了。”卫昭林介绍,一只活的鸵鸟可卖到6000 元左右,价格比较昂贵,销路并不好。由于没稳定的销路,两人错过了很多机会,“不敢大面积养殖,怕卖不出去,有时候又会接到大订单,我们没足够货源只能错过。”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2)

加工成品出售 在城内开店

怎么才能找到更好的销路呢?卫昭林和周珂玉想到了把鸵鸟加工成成品分开出售,“鸵鸟一身都是宝,毛、皮、肉、油、蛋都可出售,一张鸵鸟皮价值2000 多元,一只鸵鸟的毛可卖到400 元左右,一只成年鸵鸟可食用的肉80 斤左右,一斤能卖到70 元左右,两岁以上的鸵鸟十多天就可生蛋,一只蛋可卖到300 多元,这么算下来,一只鸵鸟可让我收入9000 元左右。”卫昭林算了这笔账后,“一只鸵鸟幼苗1200 元,成年卖出价格9000 元,一只鸵鸟能赚六七千元。”去年9 月,他们在城内开了一家店,销售腌制好的鸵鸟肉和加工好的蛋壳、羽毛。“今年春节前后,销售了40 多只鸵鸟,收入近30 万元。”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3)

发展扩大养殖规模 打造产业链

卫昭林和周珂玉在创业的过程中相互鼓励,两人也慢慢走到一起。今年春节期间两人举办了婚礼。卫昭林的父母也不再外出务工,“孩子事业搞得不错,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已忙不过来了,我们也就回来帮忙。”卫昭林的父亲卫存兵说起儿子儿媳很是自豪。同村的村民对卫昭林和周珂玉两人的鸵鸟养殖也是赞不绝口,“两个年轻人的创业在我们村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大家都很羡慕。”村民杨云刚说。卫昭林说,接下来准备把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只左右,并重新修建更加规范的养殖场地,打造从鸵鸟养殖、加工、餐饮的产业链。

小夫妻回乡养鸵鸟 三年打拼成大户(3)

创业经验 销售方式多元化

说到创业经验,卫昭林说:“ 鸵鸟养殖与其他养殖不同,要特别注意销路多元化,刚开始我们局限于出售整头活鸵鸟,销路很窄,导致养了一两年也卖不出去,资金不能回笼,这很容易丧失信心,也很难扩大规模。后来将鸵鸟进行加工,这样让销售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于购买者来说压力小,分割售卖也使整体价值提升了三分之一。同时,要扩大养殖规模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