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也称为水鱼、鳖、团鱼、王八等,是一种卵胎生爬行动物,可以水陆两栖,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对人体可起到一定的滋补作用。随着水鱼养殖的发展,生态水鱼养殖是一种较为符合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技术,农村养殖网今天给大家介绍下生态甲鱼养殖的要点,如下:

生态甲鱼养殖要点

一、放养健康外塘生态甲鱼苗

目前,生态甲鱼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甲鱼苗、实践证明,中华甲鱼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甲鱼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

甲鱼苗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用红霉素浸泡10~2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二、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换水排污,坚持水上投喂,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一般 10~20厘米即可,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会使水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甲鱼更容易发病。生态养殖,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另外,要尽量将甲鱼养殖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无关人员及动物的干扰,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生态甲鱼养殖要点

三、提供优质饵料

甲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虽杂。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要想使甲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鱼、螺、肝、鸡蛋、蔬菜)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以调节和改善甲鱼的内脏功能。当前甲鱼价格下跌,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使用低档配合饲料,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有一些地方甲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高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

四、实行科学管理

1.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甲鱼具有沿池边活动的习性,因此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消毒用药物一般采用刺激性小、配制方便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百毒杀等。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应用上述药物消毒1次。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

2.饵料的制作与投放

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 10%~40%。使用鲜料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有些地方将饵料台建于池中,采取人工划船或人工下水方式投料是不可取的。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这时干扰少,饵料又不易变质,而且摄食又快又好。

3.水质调节

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微克,漂白粉2~3微克,强氯精1~2微克,生石灰15~40微克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微克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 1~2次即可。同时放养花白鲢也能起到较好的调水作用(鳙60~100尾/亩、白鲢30~50尾/亩)。

4.水面种青,搭建晒背台

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种植水葫芦,水葫芦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搭建晒背台。

5.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工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严防发病区的工具与健康区的混用,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生态甲鱼养殖要点(3)

五、完善防病体系

1.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设施条件,包括养殖工程设施、水源和水质管理等内容。

2.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日常操作,使用优质、全价、多样化和无病原污染的饲料。

3.选用健康的苗种养殖。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幼苗。

4.搞好日常卫生管理,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切断病原体的入侵途径,同时根据甲鱼病害的发生季节和特点,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投喂具有健胃促长、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和一些营养性补充剂。在发病的高峰期再添加一些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并适当延长药饵投喂时间。

在甲鱼生态养殖中,良好的环境、科学的饲养、完善的疾病防治体系不仅是保证甲鱼质量的基础,也是甲鱼养殖获得理想收效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