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一种中药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杀死。味辛、凉,有毒。归肝、脾、肺经。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孕妇慎用。

干蟾的作用与功效

形态特征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

药材特性

1.性状

本品呈矩圆形,扁平,结粗壮,长7~10cm,宽约4cm。头略呈钝三角形。外皮粗糙,多疣状突起,背部灰褐色,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纹。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前肢较长,后肢粗大,趾间蹼不发达。除去内脏者呈扁片状,可见突起的中央脊椎。质韧,不易折断。气腥臭,味咸而麻舌。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者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

2.主治

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用于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干蟾加工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

干蟾的作用与功效

使用说明

功能与主治:破结,消疳积、行水、解毒、杀虫、定痛。用于疔疮,发背,阴疽瘰疠,水肿,恶疮,小儿疳干蟾积。用法与用量:1~3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熬膏摊贴。或2~3钱;研粉用量0.3~1钱。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制法:捕捉后,将体上的蟾酥取出,晒干或烘干或剖腹除去内脏,并连同下颚及腹部一并去掉。将体腔撑开,晒干,再放烘箱上烤,随时翻动,以免烧着。最好放密闭室内用硫磺熏,如不烘熏,则易发臭。

干蟾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炮制方法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干蟾采收季节:夏季、秋季。炮制方法:干蟾除去杂质及灰屑,剪去头爪,切成小方块。将净沙子置锅内,武火加热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气逸出时,迅速取出,筛去沙子,放凉。沙子用量以烫炒时,能将干蟾块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为宜。干蟾,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制干蟾 取净干蟾,照砂烫法(附录 5页)炒至鼓泡,微焦。或取净干蟾,在微火上燎至发泡,并有干蟾焦香味。

蟾蜍药理作用

1.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

2.升压作用,本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

3.局麻作用,用豚鼠角膜进行试验,眼内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统计30min内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用为局麻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强。

4.抗肿瘤作用,蟾蜍制剂具有增高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及增高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方面也有作用。

干蟾的作用与功效(2)

蟾蜍毒理作用

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一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儿经抢救脱险;另1例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