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肥胖综合征也叫做奶牛脂肪肝或者奶牛妊娠毒血症,主要是由于奶牛在干奶期采食过量的高能量日粮,导致体况肥胖,从而造成消化、生殖、代谢等机能发生紊乱的一种综合表现,尤其是体况本身就比较肥胖时更容易发生。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予以重视。
一、发病机理
奶牛妊娠后期,由于体内胎儿快速生长发育,加之无法避免的发生泌乳、分娩等生理应激,导致其所需的能量水平明显提高,此时仅通过日粮中摄取的能量无法完全满足机体需要时,就会发生体脂动员或者糖元异生。
如果奶牛本身沉积过多的体脂,在能量摄取较少的情况下会导致大量体脂发生动员,从而分解生成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进而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并沉着大量的脂肪,使肝脏某些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更多的体脂进行分解,出现恶性循环,引起低糖血症和酮血症。后期由于血糖转化生成肝糖元的过程被抑制,表现出高糖血症。另外,奶牛妊娠期间如果体况过肥,使其在分娩前后消耗过多的体脂,还会导致肝细胞发生变性。
二、病因分析
饲养原因:奶牛产后过早停乳或者饲喂过多的精料而导致体况过于肥胖,加之产前胎儿快速生长发育,而产后需要大量泌乳,导致体内储存的脂肪、糖以及其他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从而引起能量负平衡,最终阻碍脂肪从肝脏中的移除,从而引起该病。
奶牛采取混群饲养,即泌乳期奶牛群和干奶期奶牛群混合在一起饲养,甚至部分养殖户由于没有掌握干奶期的饲喂要求,只是增加饲料进行催奶,即以膘促奶,反而导致干奶期发生以料催膘的现象,进而引起该病。
内分泌机能紊乱:奶牛由于进行妊娠、分娩以及泌乳等,容易导致肾上腺机能减弱,造成血糖下降而引起该病;或者奶牛分娩后由于血蛋白及血糖只能够结合较少的碘,会导致甲状腺机能异常,从而引发该病。
继发感染:当奶牛患有某些消耗性疾病,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或者管理不规范都能够继发该病。
三、临床及病理变化
该病通常在妊娠奶牛分娩后的1~2星期容易发生。病牛体况异常肥胖,背脊展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彻底废绝,体温、脉搏通常没有明显变化。病牛体质非常虚弱,往往卧地不起,且出现酮乳、酮尿、酮血的现象,但按照酮病进行治疗基本无效。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在产犊后几天就会出现高抬头、呼吸浅表且急促以及神经兴奋等症状。
病牛皮下组织及脂肪组织呈黄色,腹腔内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脂肪蓄积,并形成较大的脂肪块,特别是肾周围和结肠圆盘的肠系膜非常明显。肝脏呈土黄色,体积明显增大,质地变脆,切面外翻如同油状,在装水的容器内放入切下的小块肝组织,发现在水中漂浮不沉。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小叶类似“鱼网状”。肾脏也发生类似肝脏的病变。
四、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泌乳奶牛和干奶期奶牛必须分开饲喂,禁止突然更换饲料。根据奶牛所处的生理阶段不同,对日粮营养进行适当调整。干奶期奶牛要适当控制精料量,而增加饲喂干草,注意给奶牛及时进行配种,避免发生漏配,确保受胎率提高,控制干奶期长短,防止因过长而造成过肥。
奶牛产前、产后加强常见病防治,制定血糖和酮体检查规程,特别是要注意加强监测产前1星期至产后1天的奶牛,如果发现患酮病则要立即采取治疗,防止由于动员大量脂肪而引起恶性循环,从而引发该病。一般从奶牛产前1星期开始间隔1天对尿液进行1次pH值和尿酮检测。奶牛适时进行补糖、钴和钙等也能够预防该病。
如果奶牛高产、年龄较大、食欲减退或者曾经患有酮病,可在产前1星期给每头静脉注射500mL20%葡萄糖酸钙和500mL20%葡萄糖溶液,使用1~3次。产前1星期左右,每头加喂4~8g烟酸,每天1次。产前8天开始喂服125~250g丙酸钠或者200mL丙二醇,每天1次,连续使用15~30天。发现病牛要及时采取治疗,定期进行补糖、补钙。
同时,还要适当控制病牛泌乳量,减少能量消耗,从而有利于缓解症状,还能够促进恢复。病牛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0%葡萄糖溶液。病牛首次静脉注射1.5L50%右旋糖酐,之后剂量降低到500mL即可,每天2~3次。病牛可内服12~15g烟酸,连续使用3~5天,能够有效抑制解脂作用并阻碍酮生成。
病牛每天内服100g硫酸钴或者氯化钴。病牛口服170~342g丙二醇,每天2次,连续使用10天,如果服用前先静脉注射500mL50%右旋糖酐,治疗效果更佳。病牛可每次内服50g氯化胆碱,每天2次。为避免病牛继发感染,可选择使用广谱抗生素,如200万~250万IU四环素或者金霉素,静脉注射1次,同时每天进行2次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