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近两年才兴起的养殖品种,是因为南美白对虾太难养了,太难嫌钱了,大家都养怕了,亏声连天,养殖的情况愈发的艰难,养泥鳅有点是无奈之举。大部分养泥鳅的都是从养虾转养过来的,泥鳅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若再养不起来,则会大面积的挫伤养殖户的信心。但大家对泥鳅并不是很熟悉,对虾与泥鳅是两种不同的品种,而携兴水产在这两年跟踪泥鳅这个养殖品种的过程中积累并总结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愿与养殖户们分享这些经验,帮助养殖户们赚到钱,赚回信心。
一、泥鳅开花三部曲--成数决定盈利
1、第一步,清塘动作
水体清零动作养殖的起点,是影响成数的第一步,塘里的“杂质”必须要彻底杀灭,建议:
①茶籽+漂白粉/菊酯类(水体清零)
②3天后用重毒清1亩/包解毒(解除药残)
③放苗前每亩1包C60(防应激提成数)
2、第二步,水质控制
从放苗至放苗后30天以内,PH必须控制在7.0-8.2之间,且不能让有害藻成为优势种。
①PH超标处理:重毒清2亩/包+降碱灵3亩/包(有效控制PH)
②维持稳定PH:用乳酸菌3号4斤/亩泼洒,同时内服(健肠胃,防虫害)
3、投喂:东丸苗宝3号
① 放苗第二天开始投喂
② 开花,100万苗/1斤投喂开口料*3餐(拌乳酸菌3号泼水投喂,诱食肠胃好,预防滋生车轮虫、孢子虫和高PH值)
③ 寸苗,约1000尾/斤,10万尾/投喂东丸苗宝3号*2斤*3餐(拌乳酸菌3号拌料投喂,预防滋生车轮虫、孢子虫和高PH值)
二、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和水质问题
1、常规管理
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或者是细菌病,归根到底还是底部与水质的调控没有做足功夫。底好虫就少,水好病菌染不到。每10-15天使用:
①底毒消5亩/支+底水双效/对路3亩/支(抑虫爽水)
②藻动力/2亩+滋润/3亩的(稳水控PH值)
2、气泡病
气泡病称涨气病,由于水中气体含量过高,病鳅肠道充气,腹部鼓起,身体失去平衡,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体力过度消耗,漂浮于水面最终死亡。
处理:排换水1/3,重毒清/2亩+粗盐20斤/亩(通透水体,调节渗透压)
3、赤皮、烂身、烂尾
综合性疾病,多为由寄生虫、细菌感染、水质问题而造成,体表充血发炎,蔓延于全身,水质恶化,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胸鳍、尾鳍充血并烂掉;严重的肌肉腐烂,溃疡处易感染寄生虫;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死亡率高达80%,做好常规管理可有效防止此病。处理:
①晴天上午C60一亩/包+重毒清3亩/包;
②2小时后氨基酸碘3亩/支+清热消炎灵3亩/支;
③连续两晚底毒消4亩/支。
4、水霉
由于鳅体受伤(冻、虫、刮),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以看到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多为冻伤后和紧迫性二次感染造成。
预防:刮网前每亩使用1包C60,刮网后用氨基酸碘4亩/支;勤改底调水防虫防菌;
处理:神剑1.5亩/支,连续两天,杀灭霉菌;氨基酸碘4亩/支,修复伤口。
5、氨氮、亚硝酸盐超标
长期处于亚硝酸盐或氨氮高的情况下,会产生重毒现象,表现为慢游,失去活力,甚至死亡。处理建议:
①上午:重毒清3亩/包/+硝立净2亩/包
②下午:底毒消4亩/支(连续两天下午)
③调水:滋润/4亩+硝化益水宝/3亩+红糖10斤/亩(次天浸泡2小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