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产业联盟黄会长发表冬虾养殖寄语
近几年来,露天养虾接连遭遇失败,白对虾的养殖产业一度急剧萎缩,露天高温天养虾暴露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自2014年以来,南美白对虾的精养面积急剧减少,养殖成功率低,空塘率越来越高,养成大虾出产率低,养殖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已成为白对虾露天养殖的常见态势!然而,冬棚养殖却悄然兴起(福建、广东、广西地区今年估计达12万亩),方兴未艾,冬棚养虾的技术水平、成功率、产量、效益越来越突现!冬棚养殖,如火炬如荼,热情不减,由福建、珠三角逐渐向湛江、广西漫延,冬棚养虾正在努力开创水产养殖的新格局、新业态!那么,冬棚养虾为何如此引起大家的关注?冬棚养虾是否真的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在此我想,这首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白对虾露天养殖遇到了前所未所的困难与困惑:白对虾露天、高温天养殖连年大面积失收,病害肆虐,白便、耗底问题已严重到了防控难度大、用药成本高、不可挽救、甚至于无计可施的地步,这大大地挫伤了虾农的积极性。
二是,春夏季露天养殖面临着气候多变、细菌性疾病高发、养殖水体养护难度大、养成大虾售价波动大、相对冬虾较低、总体养殖效益差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和挑战。
三是,冬棚养殖虽然大多泥底池塘亩产量并不高(泥底池塘亩产500-600斤),养殖周期相对较长(120天左右),但细菌病毒危害相对没那么激烈,养殖成功的可控性相对较易把握,而且大虾出售时属于反季节上市场阶段,售价较高,总体上是养成利益可观、风险可控,问题较少,出现养殖管理问题处置、调理回旋的余地较大,同时冬棚养殖能有效解决了过往冬天池塘闲置、养殖池塘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也可以看出:冬棚养虾不只是虾农趋利避害去解决白对虾养殖出路问题的一种做法,然而更多的是体现了对白对虾养殖技术的可控性和可行性,这个可控性与可行性正是对传统白对虾养殖技术、养殖管理思路与方法的一次变革与提升!这种变革的意义体现在:
一是打破了长期以来白对虾成功养殖只能靠天吃饭的魔咒,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了水产养殖的能动性,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革新勇气与变革力量。一直以来,白对虾的养殖产业呈现一种混乱的发展状态:虾塘的开发乱挖乱占乱用,没有统一的规划;养殖管理规范也没有统一的思路与方法,种苗、虾药、饲料呈现一种混乱的发展导向状态,露天养殖这种开放型的、错位混乱的导向状态造成的恶果就是:养殖水源的大面积交叉污染、菌藻失衡、赤潮生物危害,有害细菌、病毒的变导和耐药性,弧菌、蓝藻大面积爆发、白便、耗底大肆横行,虾农盲目跟风养殖、乱排乱放乱用药,对待水体养护和对虾病症问题只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一直处于赊销养虾、穷养虾的状态。这种白对虾养殖的病态发展,带给广大虾农的不是革新的勇气,而是一种养虾的宿命论:人算不如天算!把养虾的失败全部归于气候、命运、种苗等那些不可控的、虾农自身无法把握又无计可施的因素!露天养殖的没落,是白对虾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阵痛,是滥用水产养殖资源、盲从发展需要付出的一种代价;而冬棚养殖的兴起,大家把焦点集中在一个塑料薄膜温棚上,共同面对温棚养殖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很多温棚养殖的技术难题便能迎刃而解,温棚养殖产业的春天就会到来,从而就更能唤醒人们对养殖资源的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从对利益的盲目追逐转向对养殖产业资源中的水源、种苗、饲料、虾药等养殖资源品质问题的关注;从对虾病和水质问题的乱治乱排中转向对防控养护技术的关注;并通过对白对虾养殖技术新试验、新方法、新思路的探讨,从成功养虾只靠天吃饭的悲观宿命论中转向对可控养虾新技术方法、思路、过程与环节的重视与关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冬棚养虾也正预示着可控养虾新时代的到来!
二是,白对虾成功养殖产业的最终出路就是要能把不可控的因素变为可防可控的因素,把水产养殖能动的因素表现出来!白对虾露天养殖出现的问题不是弧立的、片面性的,而是产业链上系统性的问题!冬棚养殖,对产业链上的种苗、饲料和虾药企业都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考与挑战,白对虾露天养殖的失败失收,带给广大虾农朋友的不仅是经验与方法上的检讨,而更多的是利益观念上的改变,是养殖技术与养护思路上的革新!
冬棚养殖或许并不是实现白对虾效益养殖最佳的模式、最终的出路和最有效的方法;冬棚养殖,或许也只是对春夏季露天高温天养虾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一剂抚平春夏季养虾失收伤痛的“苦口良药”;但至少这味苦药,带给我们的不仅有阵痛的反思,还有更多前行的勇气与希望!我曾经说过:如果说发展是一种收获,那转型就是一种持续发展的革新,发展和转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白对虾的养殖从来就没有模式可循,也不可能只“靠天吃饭”。但当冬棚养殖能真正引导广大虾农走出靠天吃饭的桎梏时,工厂化或露天高密度的绿色、可控生态养虾技术的新时代就会如约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