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六)牡砺尼氏单孢子虫病

[病原] 尼氏单孢子虫=尼氏明钦虫,最初在美国简称为MSX,一直沿用到l966年由Haskin定名为尼氏明钦虫,又定名为尼氏单孢子虫,至今有的文献上还用MSX这个名称。

该虫的孢子呈卵形,长度为6~10微米,—端具盖。盖的边缘延伸到孢子壁之外。在病牡蛎的各种内部组织中,都有尼氏单孢子虫的多核质体。多核质体的大小很不一致,一般为4~25微米,最大的可达50微米,有数个至许多核。核内有1个偏心的核内体。

[症状] 病牡蛎肌肉消瘦。生长停止,在环境条件较差时则引起死亡。病牡蛎全身组织都受感染,组织中有白细胞状细胞浸润,组织水肿。严重感染的牡蛎组织细胞萎缩,组织坏死,含有大量的孢子。肝小管中因充满大量的成熟孢子而呈微白色。色素细胞增加。少数病牡蛎坏死的组织和濒死的尼氏单孢子虫沉积在壳内壁上,促使壳基质形成被囊,成为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疱状物。

[流行情况] 此病发生在美国东海岸的美洲巨砺。我国台湾省,日本和朝鲜的太平洋巨砺也发现有类似的寄生虫。

发生流行病的季节为5月中旬到9月份,发病时的盐度为15‰~35‰肠,但大多数为20‰~25‰。在非流行季节中,此病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几个月,最长达9个月,6~7月份牡砺的发病明显,一殷从8月份开始死亡,9月份死亡达高峰。但有时在冬末(3月份),瘦弱的牡蛎的死亡也可达到高峰。感染率有的地方可达30%~60%。死亡率在低盐度区一般为50%~70%,在高盐度区则为90%~95%。

[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染色的组织切片,可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有多核质体,在感染早期是局部的,多核质体发现在鳃上皮组织,有时在肝管和消化管的上皮组织中。全身强烈感染的可做血液涂片,用亚甲蓝染色后镜捡,病原散布在所有组织的血窦中,即可确诊。

(七)豆蟹病

[病原] 豆蟹。成体的形状与自由生活的蟹相差不大,仅体色变白色或淡黄色,头胸甲薄而软,眼睛和螯退化。

[症状] 豆蟹寄生在牡砺、扇贝、贻贝、菲律宾蛤子等瓣鳃类的外套腔中,能夺取宿主食物,妨碍宿主摄食,伤害宿主的鳃,使牡砺身体瘦弱,井可使雌牡砺变为雄性。有时感染率高达90%。每个牡砺中只要有4—6个豆蟹寄生,即可引起牡蛎死亡。

[流行情况] 在我国的牡砺中寄生有如下3种豆蟹。

(1)中华豆蟹:雌蟹头胸甲近于圆形,宽度为11.2毫米,长8毫米,表面光滑、稍隆起,前后侧角呈弧形,侧缘拱起,后缘中部凹入。额窄,向下弯,眼窝小,呈圆形,眼柄甚短,腹部很大。雄蟹头胸甲呈圆形,长3.4毫米,宽3.毫米,较雌蟹的坚硬。额向前方突出。腹部窄长。宿主为褶牡蛎、菲律宾蛤子和其他双壳贝类。分布在我国辽东半岛,朝鲜和日本等地。

(2)近缘豆蟹:头脑甲长12.7毫米,宽13.5毫米,寄生于密鳞牡砺、凹线蛤子、厚壳贻贝、扇贝等。分布于我国山东,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地。

(3)戈氏豆蟹:头胸甲长3.3毫米,宽3.5毫米。寄生于牡砺、菲律宾蛤子、贻贝等。分布于我国山东、辽宁,日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