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最常见的是属于水霉菌和绵霉菌类,其繁殖适宜温度为13~18℃。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对水产动物没有选择性,凡受伤者均可被感染,而未受伤的一般不受感染,在尸体上水霉繁殖特别快。水霉是腐生性的,是一种继发性的感染。水霉菌菌体呈丝状,一端像根一样附着在鱼体受伤部位,分枝多而纤细,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和肌肉内的称为内菌丝,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伸出体外的部分称外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到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2.症状:在活的鱼卵上有时虽可看到水霉穿入卵壳,悬浮在卵间质或在间隙中生长,并分出侧枝,但如果胚胎发育正常,一般菌丝停止发育,当胚胎因故死亡时,菌丝迅速延伸入死胚胎中,同时长出外菌丝。菌丝长得多时,附近发育正常的胚胎,也会被菌丝覆盖窒息而死亡。这种恶性循环,有时会导致正在孵化中的全部胚胎死亡。该病在早期,肉眼还看不出异状,肉眼能看出时,卵膜外早已丛生大量外菌丝,因呈放射状,故又称“太阳仔”。
3.预防:
①彻底消毒。对孵化桶、产卵池及孵化巢等用生石灰、漂白精彻底消毒。产卵池用生石灰(每公顷750~1125千克)或漂白精(200毫克/升)消毒,孵化巢用水煮沸后晒干再用。
②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受精率,尽量减少胚胎死亡。
③控制水温。水在18℃以上,又是晴好天气,不易发生水霉菌感染。
④预防受伤。捕捞亲鱼时,用细软网具和布夹,并要注意,要轻拉,运输和打针都应十分细心,勿使亲鱼受伤。如受伤,受伤处可用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受伤严重时需每千克体重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
⑤孵化巢上粘附的受精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受精卵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⑥采用淋水或流水方法进行孵化,可减少水霉发生。
4.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治疗才会有效。
①全池遍洒食盐、小苏打(1:1),使池水为8毫克/升的浓度。
②全池遍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为2~3毫克/升的浓度,隔2天再泼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