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

1养殖场地的选择 

根据蛏子的生态习性和养殖特点,选择养殖场地时主要考虑以下二个方面。

1.1 水质要求无污染、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盐度适宜,如有少量淡水注入效果更佳。

1.2 滩质要求 滩面平坦、稳定的中低潮区,表层有5-10cm软泥,底质为泥沙底较适宜,泥质或含沙量小于70%的沙泥质也可。

2 围网除害

养殖场设置围网、清除敌害对提高养殖成活率至关重要。

2.1 用0.8cm网目机织网将整个养殖场围起来,网高2-3m(以高潮时网露出水面20cm为准)。围网底边埋于滩泥20cm深,并用泥袋埋紧压牢。

2.2 围网每间隔5-6m埋设1个撑杆支撑,分上、中、下三处将围网牢牢固定在撑杆上,撑杆直径3.5cm,下端插入滩泥50cm深,并用聚乙烯绳将撑杆拉紧固定。

2.3 在距岸边较近的地方留有活动网门,以便于管理人员进出,平时封好网门。

2.4 用1‰的化学纯三唑磷水溶液,在围网内的滩面均匀喷洒,全面清除敌害,对于个别清除不彻底的人工捕捉拣净。

3 整滩建畦

3.1 将养殖场分隔成20亩大小的养殖区,再将每个养殖区迎着潮流涨落方向分成40个左右50m长、7m宽的养殖片。各养殖区间留有60cm宽、35cm深的大排水沟,各养殖片问留有30cm宽、20cm深的小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

3.2 各养殖片用推板从两边向中间推泥,整成中间略凸,两边略低的“马路形”蛏畦(中间比两边高20cm左右),再用密齿耙把蛙畦表面的滩泥耕碎、梳匀,确保滩面细腻、柔软、平坦、不积水。

4 苗种采购

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初到浙江省乐清、玉环一带购买蛙苗,购苗时要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购进垃圾苗、过夜苗及泡水苗。好的蛏苗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a.壳厚、玉百色、半透明、壳前端黄色,壳缘呈青绿色,水管有时带浅红色。b.苗体肥硕、结实,两壳闭合自然、壳缘平整,个体大小整齐。c,震动苗筐,经苗两壳立即紧闭,发出嚷嚷声响,响声齐,再震则无反应。d.死苗、碎壳苗低于5%,杂质少、清洁。e.将蛏苗放置于滩面,很快伸出足来钻入泥中,行动活泼,潜钻迅速。

5 苗种运输

5.1 使用水产品周转箱装苗,冷藏车运输,整个运输过程不能超过70小时。

5,2 将收到的蛏苗用当地海水多次冲洗,彻底清洗污泥,防止呛苗。并尽量拣净杂质、死苗与碎壳苗。

5.3 装车前用淡水过一遍,避免蛏苗发粘,有利于长途运输。

5.4 每箱装苗2/3,约12.5—15kg,上下层之间用竹排隔开,防止压苗、挤苗。

5.5 最上一层盖上3—5层浸透水的纱布防干,最下一层塑料箱装冰块降温。

5.6 运输途中每隔4小时用清洁淡水喷洒降温,每次喷水10—15kg,喷水前将苗箱振动数下,促使蛏苗缩回水管,避免吸水过多影响成活率。

6 苗种播放

6.1 将运回的蛏苗立即整箱放人海水中,以恢复蛙苗体力,尽快适应当地水质环境,提高潜滩率。

6.2 计算好每片蛏畦新需蛙苗的数量,采取二人各自一手夹住苗箱,一手轻取蛏的方法,沿着小排水沟顺风对播,避免损伤蛏苗。

6.3 播苗时力求均匀,稀密适度,严禁大风或雨天播苗。

6.4 潮水刚退出滩面立即插苗,保证播苗工作在潮水没滩前半小时完成,确保蛏苗有充分的时间潜滩。

6.5 播苗密度要根据海区水质肥瘦、滩质好坏、苗种质量等因素而适当调整。水质肥、滩质好、苗种质优量多、实行精养的密度可略大些,反之则略小些。另外,滩涂含沙量高的比软泥滩增加30%左右的播苗量,低潮区比高潮区增加20%左右的播苗量,一般每亩播放1.5cm的蛏苗20万—25万粒较适宜。

7 养成管理

蛏苗放养后专人管理,每天下滩巡查。放苗后2天,从滩面的死壳、蛏孔的稀密检查蛙苗成活率,如果成活率低要及时补苗。检查撑杆是否倒状、围网是否破损,并定期清除和洗刷围网表面附着物,防止堵水。检查滩面是否平坦积水,发现滩泥流失及时填平,特别是在大风浪过后,需及时疏通积水。定期疏通围网四周及养殖场内的排水沟,发现泥沙淤积要及时刮除,保证流水畅通。随时清除敌害,鸟类人侵则点燃鞭炮驱赶;玉螺、蟹类及时捕捉干净;发现虾虎鱼洞穴,用一头缠有棉花球的小木棍蘸上三唑磷在洞穴中点一下,将其杀死。

8 成蛏收获

蛏子养殖6个月,壳长即可达到5cm以上,每kg70—100粒。一般在当年10-11月收获。蛏子的收获方法较简单,在滩质柔软的泥滩,可用双手直接插入滩内取蛏;滩质较硬的滩涂,可用蛏锄依次翻土收获;对养殖密度较稀的滩涂可用蛏钩钩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