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教授陈国华说:石斑鱼产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想发展好,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色泽和斑纹美丽,便于活体运输,种类丰富并有一定的自然资源量等特点,决定了石斑鱼在我国南方海水鱼类养殖中的重要地位。各方的水产养殖研究力量向石斑鱼聚焦,技术进步促使了石斑鱼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在南方,北方的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的势头也很好。
苗种繁育技术推动了养殖产业
1、苗种限制养殖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是苗种限制了养殖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石斑鱼苗种生产兴起,部分石斑鱼苗种进入到大陆,促进了大陆养殖业的发展。九十年代,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开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攻关,经过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支撑石斑鱼的苗种产业的二项技术
目前,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主要是亲鱼的网箱培育、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先说网箱培育亲鱼,取自然海域作为繁殖地,不需要专门以技术手段去改造环境条件,所以培育亲鱼的规模大,成本低,凭借这项技术,海南省每年生产的石斑鱼受精卵达10 吨之多,相当于100 亿粒受精卵。从需求量看,以现在的养殖规模根本要不了这么多的受精卵,而以现在的育苗水平,这样的数量又是必须的。
另一项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技术是池塘生态育苗。它以网箱培育亲鱼技术为条件,产卵多,价格不高,可以随便投放,千军万马从事石斑鱼育苗。优点是生产条件简单,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其缺点是开放式的育苗,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天气条件的制约,也无法防止鱼苗染毒,育苗效果极不稳定。
3、提高育苗技术的路
由此看来,问题的症节在于提高育苗水平!目前的人工育苗技术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有人认为,石斑鱼育苗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最近的5-8年里,千军万马都在从事石斑鱼育苗,可以说从养殖技术的角度该想的办法都有人想过了,但育苗水平并没有提高,育苗成活率一直停留在5-10%的水平。这是采用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或者说是这种开放式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开放性的水域培育亲鱼和育苗,亲鱼带毒给子代,密集的养殖,随时可能传播病害,防不胜防。
如果在防止病害上没有新的突破,只有发展新的育苗形式,否则还只是碰运气,运气好时好一点,运气差时差一点,可以预期不会有根本性的提高。提高育苗水平的路在哪里?我们知道,目前的受精卵生产和池塘育苗生产是相互适应的,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这就是说,新的亲鱼培育方式和新的育苗技术,也需要互相适应,否则也很难独立存在。
山东用循环水车间育苗,生产条件可以严格控制,如果以不带毒的受精卵放在车间内培育,是否有希望不受或少受病毒影响?是否有可能成为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新方向?
养殖效益决定品种的更新
1、苗种数量解决之后,是品质、效益的竞争
石斑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初期,养殖品种的选择受到苗种的制约,养殖的品种以青斑为主。之后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鞍带石斑鱼以生长速度快、价格好的优势,一度成为人们争相养殖种类。杂交石斑鱼取得成功之后,珍珠龙胆以生长速度、养殖周期短的优势,几乎在一个晚上把鞍带石斑鱼取代,同时将青斑、老虎斑、东星斑养殖比例压缩到一个极小的位置,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
2、选择养殖品种的潜在风险
大家都喜欢养殖珍珠龙胆,原因很简单——生长快、肉质好。可是整个产业都盯上珍珠龙胆,潜在的风险也显而易见。由于大量养殖同一个品种,首先是市场价格出现问题,一个种类的产品大量上市,势必影响到市场价格;另外是病害问题,珍珠龙胆刚出现的时候很好养,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病害也随之而来,比如今年海南大面积流行的烂身病,使养殖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还不知道病因。
3、选择养殖品种需要理性
面对大家都养殖珍珠龙胆的情况,该怎么办?一是养殖企业要理性选择,不要跟风,不能单纯考虑长得快,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增加一些其他种类的养殖;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去培养更多、更好的品种供养殖业者选择。
4、通过杂交培育良种是目前一个有效的手段,但对杂交品种的养殖应加强管理
从目前情况看,用杂交手段培育良种,仍然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办法。珍珠龙胆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杂交种,同时获得了鞍带石斑鱼生长快速和棕点石斑鱼摄食猛的特点,食量大、长得快、肉质好,而且几乎全年都可以繁殖。还能不能找到类似的杂交组合?目前看,青龙斑、杉虎斑、鼠虎斑、鼠龙斑都比不了珍珠龙胆。
但是,有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大量养殖杂交品种,杂种进入自然水域可能对自然界物种基因库产生不良影响,希望引起政府和养殖业者的注意,建议杂交种只在工厂化车间养殖或在隔离条件良好的池塘养殖,不要用网箱在自然水域养殖。
推广饲料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小杂鱼喂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者每天早起到市场采购小杂鱼,运到鱼排或池塘清洗、切碎、投喂,费工费时;二是供应不稳定,大多数人采取杂鱼价格低时多买、多喂,价格高时少喂,禁捕期内只能从冻厂买,不能满足鱼类生产的需求;三是直接投喂小杂鱼,容易带进各种病原体,特别是小杂鱼不新鲜时,引发病害发生;四是小杂鱼容易污染水质,增加了换水成本,也加大了防病的压力;
五是使用小杂鱼很难扩大养殖规模,一家一户的养殖好办些,到企业的规模化养殖,采购的操作、管理都不方便。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功,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可能。应当继续大力倡导推广使用配合饲料。
2、人工配合饲料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可能
随着饲料营养研究深入,人工配合饲料用于石斑鱼养殖已经完全可能,各种节约动物蛋白的有效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大量营养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人工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但由于习惯的原因,小杂鱼仍是目前石斑鱼养殖主要饲料,大约占总饲料用量的90%左右。
3、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的成本
有人做过饲料成本分析,近年来随着石斑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冰鲜杂鱼的价格也不断提高,从1.5元/斤涨到了1.8-2.4元/斤,休渔期价格可高达3元/斤。小规模的养殖实验,石斑鱼小冰鲜鱼喂养的饲料系数4.5-4.8,鱼排上实际养殖的饲料系数6-8左右,池塘稍低一些。有人做过按照杂鱼的平均饵料系数5.0计算,每斤鱼的饲料成本需要9-12元,而使用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系数只有1.0,饲料成本也只有8.5元/斤。
对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期待
1、石斑鱼让人束手无策的顽疾
石斑鱼病害防控是关系到养殖成败的重要原因。目前,石斑鱼养殖中的几个主要疾病有: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引起的溃疡病,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死亡,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育苗期神经坏死症,虹彩病毒引起的标粗期黑身等。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不知病因的病害,都在养殖中产生重要影响。
刺激隐核虫(俗称小瓜虫)病,多用淡水、甲醛的方法防治,效果有限。网箱养殖时,暂时治好了虫也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虫子很快再出现,将鱼排拖到水质好点的海区,有时会好些;池塘养殖中,将鱼捕起,药浴后换池有些作用;有时水泥池流水养殖,都会让人束手无策。目前已有刺激隐核虫肌动蛋白为抗原的疫苗,但距离应用还需时日。
细菌性疾病,更是让人感到进退唯谷。比较可靠的方法是从病鱼分离、培养病原菌,通过药敏实验找到有效的抗菌药物,对症施用。可是分离细菌需要时间,养殖生产上往往等不起,找到合适的药物需要好几天,鱼的损失也大,甚至死得所剩无几,一句话是等不起。
因此,有人遇到鱼病,经初步判断是细菌性病后,为了解决问题,多种抗菌谱广的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这样做效果不确定,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副作用是肯定的,环境里的病原体获得了更强的抗药性,以后的问题更难解决。并且,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有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目前,针对弧菌、链球菌及巴氏杆菌的基因工程疫苗已经研发成功,但离生产应用也还有一段距离。
神经坏死症,主要侵染仔稚鱼阶段的石斑鱼,通常死亡率在 90%以上。对幼鱼(通常体长 3 厘米以上)及成鱼的致死率下降,但能保持在鱼体内的低水平复制,携带病毒,引发垂直传播。培苗及标粗期间的石斑鱼黑身病,主要是多种病原体(虹彩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导致,对此目前也是束手无策,一旦发现只能放弃一整池的鱼苗。目前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针对神经坏死症和虹彩病毒都研发了亚单位疫苗及病毒类似物(VLP)疫苗,试验上有一定的效果,需要加快研究及转化。
养殖病害是老问题,业界有很多成套的经验和方法。但针对主要病害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其次,是规范养殖管理,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目前,我国石斑鱼养殖还比较粗放,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对病害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政府或协会,加强对亲鱼培育、受精卵生产、育苗规范管理,做到苗种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出合格的苗种供应市场;商品鱼养殖中,针对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品种,研究出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规范。不当的操作——也是造成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供过于求还是新市场待开发
我不太懂市场问题,但实际上是市场在左右石斑鱼商品的价格,或者说市场在影响石斑鱼产业的发展。
石斑鱼产量不断攀升,价格是在上下波动中下降。石斑鱼的市场是供过以求,还是更大的市场有待开发?乐观一点的看法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石斑鱼的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如果开发出加工产品,市场肯定还会大得多。市场要靠人去做,记得有一次在青岛去一家火锅店,人家将鱼皮取出,鱼肉做鱼丸,一顿饭就一个主菜,生意特别红火。
上面是我眼中的石斑鱼产业发展现状和一些看法,以后的路在哪?发展好一个产业,要做的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