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

蛏子养殖苗种来源一直依赖于自然繁殖,受自然苗丰欠制约的程度较高。为了稳定和提高蛏子苗种生产能力,满足养殖所需,笔者于1996年利用育苗厂秋季空闲时间和设备,进行了蛏子生产性人工育苗预备试验。1997年在乐清市翁?万利来育苗厂进行了蛏子生产性人工育苗正式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育出稚贝14.9亿颗9平均壳长834.9μm),重58.6kg,单位出苗量195.2万颗/m3。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育苗设施: 

一级沉淀池1个,2.5亩,二级暗沉淀池2个,分别为250m3和300m3,轮换使用,砂滤池砂层80cm、高位水塔各1个。藻类室二级培养池3.0m×3.0m×0.7m 6个,三级培养池4.0×6.0×1.0m 3个,4.0×4.0×1.0m 8个,合计面积254m2,水体232.4m2;消毒水池3个,每个42m3,轮换使用。育苗池39m2×1.5m 7个,35m2×1.5m2 12个,合计面积693m2,水体1039.5m3。7.5kw罗茨鼓风2台,8马力和24马力发电机组各1台,备用发电,大小水泵若干台及其它配套设施、仪器等。育苗和藻类培养用水全部是经过一级沉淀后再经二级暗沉淀,然后经过砂滤。 

二、育苗前准备工作 

(1)藻类培养:本次试验选用金藻、扁藻、微绿球藻三个品种,于8月27日开始培养,一级培养用玻璃瓶和龙尼袋相结合、二级使用内镶瓷砖的水泥池扩种、三级用大水泥池培养、具体操作如下: 

①消毒:一级培养的三角烧瓶放电炉上直接灼烧,细口瓶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后用消毒水冲洗干净、尼龙袋选用干净、崭新的聚乙稀尼龙薄膜袋,一次性使用;二、三级用100~300ppm漂白粉浸泡12小时左右,清洗干净后再用10~20ppm高锰酸钾溶液处理30分钟,然后用已制备好的消毒水冲洗干净。工具用10~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时间1小时左右。一级培养消毒要特别严格,操作前双手用酒精棉消毒。 

②消毒水的制备:一级培养用砂滤海水在电炉、煤气灶或其它燃具烧开,冷却备用。二级、三级培养用50~100ppm有效氯漂白粉100目过滤处理6—12小时,再用同等量硫代硫酸钠去余氯,澄清2小时后使用。 

③营养盐配方:一级培养使用浙水院3#母液配方,即KNO3100g,K2HPO410g,FeSO420g,MnSO40.25g,EDTA20g,VB1×10-3gVB12×10-5g,溶于1000mL淡水中而成。二、三级培养采用N10P1Fe0.1Si0.5ppm比例配制使用,绿藻中不加Si元素。 

④冲气:一级尼龙袋和大池采用冲气培养,二级小池培养一般不冲气,每天定时搅拌几次。 

⑤日常管理:及时接种、加水,定时搅拌,调节充气量和光线强度,观察藻类生长及污染情况。 

(2)亲贝观察和选择:9月18日开始,每天取样观察亲蛏性腺成熟度。选择性腺成熟、饱满度好、雄性精子活力强的1龄蛏作为亲蛏。 

三、催化和孵化: 

(1)环境因子:水温24.5℃~16℃,比重1.018~1.015,pH值8.2~8.3,光照小于500lx。 

(2)催产方法:采用阴干与流水相结合的办法,即:先把亲蛏洗干净放竹帘或水泥地上阴干18~24小时,待晚上22∶00~24∶00将亲蛏放入网片上移入已备有0.5m砂滤水的育苗池中,进行循环水流刺激2~3小时,一般在凌晨3~6时即自行产卵,如果在早上超过6时尚不见产卵则无效,若产卵量低,或排放量少,第二天用上法再催产1次,一般情况其产卵率可达到95%以上。 

(3)孵化:亲蛏产卵结束后,把亲蛏捞起,渐渐加满水,孵化时且稍加大冲气量加EDTA2ppm、青霉素或氯霉素0.5-1ppm。 

四、浮游期幼体培育: 

(1)浮游期幼体采用冲气培育,冲气量前期稍小,以后渐渐加大,及至沸腾状。 

(2)密度:初期D幼密度以10个左右/mL为宜,以后采用分池的方法,到附着 

前保持3~5个/mL的密度。 

(3)投铒:幼体变态至D幼时,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幼体开始摄食,此时要及时投铒:D幼和壳顶前期投单一金藻,每天投2万元左右/mL,分早晚2次定时投喂;壳顶中后期,早上投扁藻0.5万/mL、微绿球藻5万/mL,晚上金藻3万/mL或微绿球藻10万/mL。 

(4)换水:每天换水1~2次,视水质情况而定,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1/2,换水网目前期300目,后期200目,幼体到壳顶中期要倒池1次,以防水质恶化。 

(5)投药:土霉素或氯霉素隔天投,每天0.5~1ppm,EDTA5ppm。 

(6)环境因子:水温24.5℃~15.9℃,海水比重1.018~1.015,pH值8.2~8.3,光照小于500lx。 

五、附着稚贝的培育 

(1)底质投放:当幼虫进入匍匐期时,必须投放底质。底质不仅能为附着后的稚贝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而且还起着促进幼虫附着变态的作用。底质选用无污染的软泥,投放前先用150目筛绢滤去杂质放在铁锅中烧开,再用200目筛绢过滤,投在已准备好的空池中水位60cm,沉淀24小时后把铺匐幼体移入。 

(2)密度:刚附着稚贝平均壳长220um200至300万/m2,壳长220~800μm稚贝150万m2左右,壳长800μm以上低于100万/m2。 

(3)换水:水位为60cm左右,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50%,换水时出水口套100目~200目网袋视幼体大小确定网目,以防流失。 

(4)气量:以水面刚起气泡为准。 

(5)投饵:每天投喂饵料2次,早上投微绿球藻15~20万/mL,晚上投扁藻0.8~1万/mL。 

(6)投药:一般情况下不投药,视水质情况而定,水质条件不好时适当投氯霉素、痢特灵和EDTA。 

(7)倒池:每隔5~7天倒池1次,且动作要轻缓。 

(8)环境因子:水温23.3℃~13.8℃,海水比重1.018~1.012,pH值8.1~8.3,光照小于3000lx。 

六、蛏苗的土池暂养: 

除大部分稚贝出售给养殖户外,留小部分小规格的稚贝移入土池暂养,具体做法:1清塘:用25~30ppm漂白粉消毒1~2天时间,用80目筛网除去残渣,整平涂面,进水至30~50cm用80目筛网过滤;2肥水:进水后每天施氮磷硅肥1次,N:P:Si=10:1:0.5N为2ppm,及至水色呈浅黄绿色;3土池暂养保持合理密度,前期每平方米10~20万颗,后期每平方米为3—5万颗;4换水: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每次50%。 

七、育苗结果: 

本试验共选用亲蛏96kg,分别于10月1日、10月10日、10月19日、11月5日催产,共获受精卵44.9亿颗,D幼32.3亿颗,平均变态率84.4%,其中第三批D幼变态率最高达87.4%,第四批最低,只有70.5%;培育至壳顶后期尚存22.7亿颗,浮游期培育成活率平均59.9%,第三批和第四批相近,分别为71.1%和70.9%,第一批最低41.4%;刚附着幼体数17.6亿,平均附着率77.5%,最高90.9%,最低54.2%;室内共出苗14.9亿颗,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4.8%,最高95.0%,最低48.5%;从D幼培育至出池平均培苗率33.4%,其中第三批最高,达52.20%,第一批由于工人操作失误,致使培苗率只有10.8%。 

实用育苗水体828m3,育苗面积552m2,其中210m2重复使用一次,合计附苗面积763m2,于11月6日验收后开始陆续出苗,共出池蛏苗58.6公斤,壳长300~1200μm,平均834.9μm,育苗池单位出苗量0.106kg/m2,折合数量269.9万颗。 

土池暂养情况:分别于10月28日、11月20日、11月23日移出350~750μm不等规格蛏苗23.5kg数量约8.5亿颗,在土池中暂养。第一批11月6日取样观察:壳长2.5~3.8mm,平均3.1mm,每平方米4.2万颗,面积3.3亩,应为0.92亿颗,重量72kg;第二、第三批于12月1日取样观察;第二批平均壳长2.8mm,最大3.2mm,每平方米6.6万颗,面积2.8亩,应为1.2亿颗,重量58kg;第三批平均规格2.4mm,最大2.9mm,每平方米6.2万颗,面积1.8亩,应为0.74亿颗,重量23.5kg。总计2.86亿颗,重量153.5kg,暂养成活率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