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发现幼鱼,终结连续两年零产卵的担忧,专家推测—— 中华鲟或正开辟“第三产卵场”,生死关头,拥有1.4亿年进化史的“水中活化石”再现超凡适应力。
记者昨天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4月16日,该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南部、长江隧桥东部水域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
专家表示,在上游连续两年发布零产卵报告的背景下,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中华鲟很可能正在远离葛洲坝的下游开辟新的产卵场,抑或顺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在原地提前产卵,物种延续重现希望。
科学监测显示,2013年和2014年秋天,位于长江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连续两年颗粒无收。
去年春夏,长江口为期半年的幼鲟监测结果也首次为零。这些来自科学界的零监测报告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严峻事实——受生境破坏、环境污染、航运和过度捕捞等影响,野生中华鲟正面临一场“无后之殇”,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正当人们为之黯然神伤时,长江口却意外传来了好消息。
经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鉴定,此次发现的中华鲟幼鱼为2014年秋天产卵繁殖。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至长江口,最早也要等到次年5月中上旬,且幼鱼体长多在15厘米左右。此次监测到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而体长仅10厘米。
据此,科研人员判断,要么中华鲟在离长江口更近的地方寻觅到了新的产卵场,要么就是在原先的产卵场提前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