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12月8日,在崇明县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来自本市社会各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人士约300人共同放流了129尾中华鲟、4.5万尾胭脂鱼以及3.75万尾松江鲈鱼。本次活动由市农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承办。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自成立10年来,共开展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放流活动13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10618尾。据悉,这次放流的中华鲟全为1.5米以上的大中型规格,包括野生抢救的2尾大型中华鲟,分别长3.3米和2.5米。

长江口被称为水生生物多样性宝库,是中华鲟等洄游性鱼类进行江海洄游的唯一通道,但同时长江口人类活动密集,自然生态负荷不小。上周日,主题为“中华鲟梦长江口,美丽上海你我他”的2013年上海市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进行。129尾中华鲟、4.5万尾胭脂鱼以及3.75万尾松江鲈鱼回归长江。记者获悉,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关爱,提高放流物种的野外适应和生存能力,本次放流活动的所有物种都经过仔细筛选和一系列驯化。

“我们精心筛选了150尾中华鲟作为储备用鱼。今年年初就转入了室内放流驯化专用池塘进行强化培育和驯化。”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对放流中华鲟进行为期半年的适应性驯化,主要包括野生摄食能力驯化、盐度适应性驯化,引进造流造波设施设备,在池塘内模拟野生环境的流速和波浪进行驯化,各种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其野生生存能力。与此同时,胭脂鱼和松江鲈鱼也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长江口水域环境适应试验。

据了解,今年放流的所有物种均加大了放流标志和效果评估。一是所有放流中华鲟全部带有锚标和特制骨板标灯的体外标记,体内有被动整合雷达标志(PIT),同时,两尾抢救成活的大型中华鲟另带有可脱落档案式标志PAT卫星跟踪装置,体现了较高的科技含量。

“这次,我们还精心挑选了500个适合胭脂鱼的特有标志,这是首次对放流的胭脂鱼实施标志。”

据了解,放流活动结束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还将在放流水域开展为期1个月的放流后跟踪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