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因
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其传播途径有:
①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
②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症状
该病往往于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黏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解剖观察,鳃丝褪色、贫血,肝、脾、肾呈贫血状,褪色,较大鱼胃中具乳白色液体,肠壁出血,肠管内具血色液体。主要病理变化为前肾及脾脏造血组织严重坏死,严重时肾小管、肝脏和胰脏也具坏死病灶。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流行及危害
该病广泛流行于美国、加拿大、日本,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害鲑科鱼类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6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0~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诊断
①由突发性批量死亡及典型症状可初步诊断。
②用脾脏、前肾及消化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如果发现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颗粒细胞坏死可基本确诊。
③细胞株分离培养病毒,观察CPE或进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确诊。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预防
①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
②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果降低。
③病鱼彻底销毁。
④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⑤鱼苗,鱼种不与青年鱼混养。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注意事项
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