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生长温度一般多少比较合适?

泥鳅的生长周期是多久?

泥鳅的生长周期大约是5-10个月。它的特点是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刚孵化出来的幼苗,体长约0.3厘米。一个月就可以长到3厘米左右。6个月就可以长到10厘米。一般在3-4月份上市。

泥鳅养殖日常我们要注意什么?

首先是水质。无论养殖什么水产,都对水质要求很高,泥鳅养殖也不例外。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泥鳅的生长速度,关系到后期的产量和质量。如果水质较差,泥鳅的生长速度就会变得非常缓慢,降低饲料的转化率,容易导致水体滋生很多细菌,增加了病害几率,严重的情况会使泥鳅出现水体中毒的现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管理好水质问题,尽量使水质的肥力充足,这样泥鳅才会生长健壮,那么产量自然而然的也就上去了。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让池水肥力过足,否则会使池水的溶氧降低,反而不利于泥鳅的生长。

其次就是养殖密度。很多养殖户都有一个通病,为了达到高产,会一个劲的在池塘中大量放养泥鳅,导致养殖密度过高。这样泥鳅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仅影响泥鳅的进食,延长它们的生长周期,而且还极易引发病害,一旦池塘中发生病害,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导致泥鳅大量死亡,没有给养殖户带来收益不说,还会使养殖户亏本,得不偿失。所以要控制养殖密度,一般来说,泥鳅幼苗在三厘米以上的,每平方米放养一百至两百克。另外,随着泥鳅的生长,后期还要不断的调整养殖密度。

再者就是水温。泥鳅是一种喜温的鱼类,可以在十度至三十度的温水中生存,其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在二十五至三十度之间,在这个温度下,泥鳅的生长速度会加快,而且摄食量也会相应的增加,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增加饵料的投放量,以满足它的生长需求。但是当温度高于三十度时,它就会停止进食,并且会钻进泥土中度夏,这个时候它们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

同样,当温度低于五度时,它也会钻进泥土中进行越冬。所以在夏季和冬季养殖要特别注意,夏季养殖可以通过加深水位或者搭建遮阳设施来降低池水温度;而在冬季养殖,可以通过注入热水的方式来提高水温,尽量将水温控制在二十至三十度之间。

最后就是饵料的使用。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类,饵料的选择多样。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池塘中培育一些浮游藻类,以便它们自由采食。当然只靠这些浮游藻类是满足不了它们的生长需求,我们要适当的投放饵料,泥鳅饵料的选择有鱼粉、鱼肉浆以及一些五谷杂粮等,加快它们的育肥速度。

泥鳅养殖不同生长阶段的投喂管理技术有哪些?

一、泥鳅食性特点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靠5对发达的触须帮助摄食,触须的尖端有能辨别饲料气味的味蕾。泥鳅昼伏夜出,喜欢在傍晚或半夜间以及日间安静时觅食,经人工训化可白天摄食。摄食高峰时段为上午7时-10时和下午4时-6时,夜间10时-12时是另一摄食高峰。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泥鳅摄食量也不同,水温25℃-27℃时泥鳅食欲旺盛,此时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水温低于8℃或高于35℃时,泥鳅不食也不动,分别进入冬眠或夏眠阶段。

二、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选择与投喂

1、刚孵化鳅苗的投喂

鳅苗孵出第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进入摄食阶段。此时,应投喂一些代用饲料,如蛋黄、豆浆等。每100万尾鳅苗投喂1个蛋黄,或每100万尾鳅苗投喂50克-100克豆浆(以干黄豆计算)。另外,可投喂一些浮游生物,如轮虫。投喂时应使轮虫的密度达到每毫升水体5个以上。刚孵出的鳅苗经过3天-5天即可进入池塘培育。

2、鳅苗的投喂

鳅苗下塘前1个星期,每亩塘面用鸡粪或猪粪150千克-200千克进行发塘。下塘后,每天泼洒3次-4次豆浆(每100平方米水面需干黄豆0.5千克-0.75千克),以培育轮虫、水蚤等供泥鳅食用。

3、鳅种的投喂

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鳅苗长到2厘米左右,进入鳅种培育阶段。除在投喂时增加天然饲料外,还要投喂人工饲料,如鱼粉、蚕蛹、猪血、麦麸、豆腐渣、黄豆饼、孑孓幼虫等。投喂时应将麦麸、豆饼、小杂鱼(需绞碎)、血粉等加入少量面粉混合,制成颗粒饲料,其中动物性成分与植物性成分之比为5:3。开始时可煮熟搅拌,此后可逐渐改成生拌。随着水温升高,应适时增加投喂量。经过1个月左右的饲养,泥鳅体长可达4厘米-5厘米,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4、成鳅的投喂

饲养成鳅的饲料来源比较广。动物性饲料为蚯蚓、蝇蛆、螺肉、动物内脏、蚕蛹粉、血粉等;植物性饲料为米糠、麦麸、豆渣、饼粕、黄豆粉、玉米粉、熟山芋、蔬菜茎叶等。投喂时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应控制为2:3左右。也可投喂泥鳅商品颗粒饲料(如海大牌泥鳅专用颗粒料)。一般日投喂3次-4次。投喂时应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