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泥鳅养殖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一个热点项目。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兴冲冲地进来,灰溜溜地出去。下面来看泥鳅养殖失败实例分析。

泥鳅养殖失败实例分析

泥鳅养殖失败常见的原因

1、技术问题

很多养殖户以为,泥鳅是臭水沟里都可以生长的鱼类,养殖方面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泥鳅养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活!从亲本的选育,到苗种的培育,再到成鳅的养殖;从水处理,到疾病防控;从日常管理到饲料营养配方,林林总总,方方面面,无一不是技术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养殖户对相关技术的把握。

2、品种问题

鳅科是淡水鱼中的第二大科,有110余个品种。养殖户平时所说的“泥鳅”,多指青鳅和黄板鳅,是鳅科中常见的两个品种。即便是青鳅和黄板鳅,因地域、气候、土壤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生长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包括这两个品种在内的所有地方品种的表现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还有另外难以改变的一个性状是,本地品种的公鳅体长、体重只有母鳅的1/3左右,影响了单产量,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地方鳅科品种进行人工选育,以克服该品种的不良性状。而这个人工选育工作不是随便一个泥鳅养殖户能做好的,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市场服务问题泥鳅养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与该项目匹配的市场服务却没有同步跟上来。比如泥鳅专用饲料(尤其是开口饵料)、专用鱼药、专业服务商、专业销售渠道等。这些市场服务的缺位,使得整个产业链十分脆弱,也使得几乎所有的养殖户独自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约和市场风险。

3、被恶意误导

和所有新兴项目一样,泥鳅养殖项目从开始火热的第一天开始,那些恶意的炒家就如影相随。用市场上收购的野生泥鳅苗冒充人工苗,随便给自己的品种贴上“新品种”标签,广告狂轰滥炸,混淆视听,让养殖户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更恶劣的是,把泥鳅苗种的繁育和养殖说得超级简单,误导养殖户,尤其是新入行的创业者。恶意误导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养殖户惨淡经营,甚至血本无归。

泥鳅养殖失败实例分析

泥鳅养殖失败实例

一个塑料筛子,里面横七竖八地放着十来条活蹦乱跳的东西,咋一看以为是蚯蚓,走近一看才发现全是拇指般粗的泥鳅。这是记者在江正凯的泥鳅养殖场看到的一幕。

今年30岁的江正凯以前是白鹤街道多俏村人,2006年跟随叔父移民到合川,后来又回到家乡发展。如今,已经从事了5年泥鳅养殖的他很欣慰,“幸亏当初选择回到家乡,不然就找不到这条致富路。”

工作不顺:卖过服装当过司机

1岁半时父亲因病去世,2岁时母亲改嫁他人,只留得60岁的爷爷奶奶抚养。谈起江正凯,一些熟知他的中老年人都会由衷感叹和佩服,感叹他一个无依无靠的“野”孩子能快乐成长,佩服他能打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成功的背后却有他许多心酸的经历。

正在念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江正凯选择了辍学,跟着师傅学习修摩托车。几年后,他又远赴广东东莞,继续干修车一行。“当时准备开一家修车铺,发现自己没钱就放弃了。”从2002年开始,他便跳槽到一家制衣厂当业务员。

5年后,有了一定积蓄的江正凯来到合川,开了一家服装店,几个月下来,生意很冷清,他关掉门市回到开县,打算干点其它的事情。“干过一段时间快递代理,后来又去当司机。”他原以为家乡熟人多一点,找工作、创业会容易些,可干来干去依旧不顺。

发现商机:看上水产养殖行业

考虑到自己没经验、没文化,江正凯便暂时放下创业的打算,干起了修摩托车的老本行,重操旧业却让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教我修车的师傅还是一个葡萄种植大户。”2010年跟师期间,江正凯发现师傅的葡萄园效益不错,远远超过了修车的利润,这一点让他很眼红。

私下里,江正凯经常和朋友探讨一些创业的想法,可想来想去依旧没有结果。“养羊、养猪、养家禽的人太多了,种植水果的人也很多。”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水产养殖,他觉得这个行业不错。   “搞泥鳅养殖的人很少,泥鳅是‘水中人参’,营养价值高,未来市场前景肯定不错。”那一年,江正凯辞掉工作和朋友合伙搞起了泥鳅养殖。

遭遇挫折:独自经营亏损8万元

第一次想好好干一番事业,江正凯很用心。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查看泥鳅的生长状况,然后配饲料、喂饲料、打扫卫生,每样都干得很仔细。

合伙生意总避免不了一些矛盾,3年后,江正凯选择退出,一个人搞起泥鳅养殖。“我总结了3年多的养殖经验,发现除了合伙人之间存在的问题外,更多的则是经验和技术的不足。”为此,他花了1万多元学费到广东等地学习。

2014年,学成归来的江正凯承包了30多亩鱼塘,从广东引回1000斤种鳅,开始了一个人的创业之路。创业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引回来的第一批种鳅准备育苗,由于操作不到位全死了。”江正凯心都凉了一大截,唯有把剩下的两批种鳅育好苗,挽回一点损失。不幸总是接踵而至,由于培水工作没做到位,配种育出的水花(泥鳅初生的一种叫法)死亡率陡然上升,一下又让他回到了“初级阶段”。

“刨除成本和催生针药,一共亏了8万多元,连吃饭的钱都得靠借!”江正凯当时真的想放弃了,好在有老婆的一直支持,每个月把所有的工资都给他用,支撑他一步一步从困境中走出来。